在桂林思安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工地上,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头戴白色安全帽的身影——他叫段永乐,项目安全总监。工人们习惯喊他“老黑”。三年来,从晨光熹微到星光点点,从施工区到生活区,“老黑”的身影始终与“安全”二字绑在一起。
段永乐的生活像一台精准的“安全时钟”。每天早上,当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已经沿着施工便道转了一圈:检查夜间施工后留下的临时用电线路是否规范,看看边坡防护网有没有松动,再蹲下来摸摸新浇筑混凝土的温度——这是他雷打不动的“晨巡”。
“段总,你咋比我还早?”食堂的张师傅边给他盛粥边笑。他接过碗,顺口问:“昨天运来的模板堆放整齐不?别压着消防通道。” 张师傅一拍大腿:“哎呦,我就说今早那堆模板咋歪了,您不说我还想找人挪呢!”
下午收工后,老黑的“第二班”才刚开始。他搬个小马扎坐在工人宿舍门口,在笔记本上开始记录:3号宿舍有个插座老化,得让电工明天换;小刘的安全帽带松了,刚才巡查时提醒过,回头再检查;食堂的液化气罐离灶台太近,得挪半米……这些琐碎的“小事”,他记满了三个厚本子。
“安全不是抓大放小,是把每个‘小’都当‘大’来防。”他常说。去年冬天,他发现几个工人为了图方便,把棉大衣搭在电箱上取暖,当场就急了:“电箱散热不良会短路,火星子溅到棉衣上就是大事!”后来他特意让人在宿舍区装了两台暖风机,还自己掏钱买了电热毯发给怕冷的工人:“暖和了,别再碰电箱。”
施工区的段永乐,像一台“移动安检仪”。他总别着个银色哨子,兜里装着卷尺、放大镜和记录笔——哨子用来喝止违规操作,卷尺量脚手架间距,放大镜查焊缝质量,记录笔记隐患台账。
“老黑又来‘挑刺’了!”正在绑钢筋的老陈嘟囔着,却不敢怠慢。原来,老陈图快,把两根钢筋的绑扎扣少绕了一圈。段永乐凑过去,用放大镜照了照,掏出卷尺一量:“标准是8道扣,你只绕了7道。这要是浇筑时受力不均,钢筋滑移,混凝土就得裂。”说完,他蹲在地上,自己动手重新绑扎:“你看着,第一步压住主筋,第二步交叉绕扣……”
这样的“现场教学”,老黑每天要做三四次。高边坡开挖时,他举着测距仪反复核对坡度;深基坑作业前,他趴在地上检查排水泵是否通电;高空作业时,他仰着头数安全绳的卡扣。工人们开玩笑说:“老黑的眼睛比无人机还尖,哪里漏了、松了,他一眼瞅得见。”
最让工人们服气的,是他的较真。工人入场前需要进行安全培训,有人提议“进场,培训后面补”,他黑着脸:“安全培训这次晚一天,下次就敢拖更久!所有新到场的工人必须安全培训后才能进场工作!”在他的坚持下,新进场人员全部完成了岗前安全培训。他说:“今天松一分,明天就可能塌一丈。安全账,容不得半点侥幸。”
收工后的工地,最热闹的是段永乐的“茶话会”。他搬来几张塑料凳,泡上一大壶浓茶,工人们围过来,有说家里孩子升学的,有抱怨食堂菜太辣的,也有提安全建议的。“老黑,咱能不能给焊工配副防目镜?”“段哥,脚手架的踏板能不能再加块木板?”他边听边记,完了拍着胸脯:“能办的立刻办,办不了的咱们一起想办法。”
前年冬天,新来的小崔第一次上高空作业,紧张得腿肚子直抖。老黑没催他,反而蹲下来和他唠:“我头回爬20米高的架子,腿抖得比你还厉害。记住,安全绳要高挂低用,脚踩稳了再动,我在下面盯着呢,别怕。”那天,老黑全程陪着他,直到小崔顺利完成任务。后来小崔说:“段总不是领导,像我哥似的,跟着他干,心里踏实。”
从晨光里的“安全晨巡”,到暮色中的“茶话家常”,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桂林思安江水库的工地上织出了一道看不见却最坚实的安全线。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朴实的行动告诉所有人:安全不是口号,是蹲下来检查每一颗螺丝的耐心,是站在工人角度想问题的真心,是把“平安”二字刻进日常的责任。
这,就是项目上的“老黑安全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