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草原上,一种名为狼毒的植物以粉白花海点缀着高寒草甸。这种被当地牧民称为“九死还魂草”的植物,在零下30℃的严寒中扎根,在贫瘠土壤里绽放生命。
水电十五局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现场,一支被大家素称“狼毒之韧”的攻守兼备队伍,正将嵌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攻坚“河西走廊绿电引擎”。
任康的“铁军调度”破局高寒禁区
2025年6月接到调令,任康背上行囊赶往海拔2800米的甘肃皇城,5小时的行程,同程嬉戏打闹的孩童、鼾声呼起的旅客……任康眉头紧锁,望向此起彼伏的西北山脉,打开了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施工组织设计》……
作为工区“总指挥”,将“干中学”化为自己“赶考”的手段,面对高海拔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与极端气候,他以“科学调度、精准施策”为原则,坐牢了一线“指挥官”的身份。
“小吴!1号与3号压路机轨迹重叠五十多米了!你是准备压成肉夹馍吗?”任康其气狠狠的冲向大坝填筑技术员,我在手机上看智能碾压系统红蓝轨迹交错如乱麻。小吴抹汗解释未注意监测数据,任康拍着对讲机厉声:“机械调度是算资源账!这段重叠区每分钟损失填筑量、碾压量,等于浪费半辆压路机日工作量!”他指挥压路机调整碾压轨道,红蓝线条瞬间如齿轮咬合。小吴望着无缝衔接的作业面,脸白如纸——这位新来的工区负责人,连机械调度都要用数据“绣花”。
经过两个月的“狼毒”释放,“土方18万方,石方9万方,支洞90米。”他默念着目前7月份完成工程量作为年度峰值的数字,指尖划过工程进度表。这些数据背后,是60余个昼夜的精准调度:218台设备如乐高积木般在4个作业面无缝衔接,372名工人分成轮转,连料场的碎石车都按“分钟级”调度,把整个工地变成了一张“活地图”。
有人私下嘀咕:“新来的负责人咋啥都门儿清?”却不知他上任头一个月便跑遍所有作业面,跟着测量队爬过12条勘探线,在隧洞里蹲过爆破数据,甚至把供货商的产能表、运输车的调度日志翻了个遍。如今,他手机里存着100多个现场人员的联系方式,电脑里建着涵盖地质、设备、工艺的7个数据库,连库盆开挖爆破出的石料的强度曲线都刻在脑子里。
当一缕晨光染红祁连山脉,任康站在大坝填筑区边缘,看着压路机在平整如砥的坝面上划出规整的弧线,隧洞通风机嗡嗡作响,像大地在均匀呼吸——他知道,今天的“疑难杂症”又全部归了档,而明天的挑战,将随着渐亮的天空,在“狼毒花”的注视下徐徐展开。
康磊的“零误差跑山”丈量丹霞脊梁
晨光穿透祁连山脉的雾霭,丹霞赤壁千仞层理交错的岩壁在光影中变幻。他们沿着陡峭的山脊攀援而上,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在晨曦中闪烁,像移动的星辰,有人手持刀旗,身背全站仪,将丹霞的壮美与工程的精密同时纳入视线;有人俯身记录测量数据,笔尖划过本子的沙沙声与山风共鸣;更远处,挖掘机轰鸣着在库盆区划出规整的弧线,与远处丹霞的天然曲线形成奇妙呼应。
2024年号称“跑山人”的康磊,2025年从陕北黄土高原跑到祁连山脉,从海拔1040米跑到2800米。“我师傅身板不大,脾气可不小!”说到康磊,跟着康磊翻越了7个山头的小韩最有发言权。
寒风裹挟着雪粒掠过山梁,“全体停工!”他突然抓起对讲机,声浪震得积雪簌簌坠落。三名测量员瞬间绷直脊背,看着队长大步走向正在操作全站仪的小韩。
刚才一阵急风让测站发生了0.5毫米的偏移。小韩刚要辩解,康磊一把将他推向一边,当着他的面将全站仪重新校正:“误差0.5毫米?你知道面板浇筑时,0.1毫米的偏差会让混凝土裂缝延伸多少米吗?”他的声音像冰棱砸在岩石上,溅起的寒气让周围人都不自觉后退半步。
这样的场景在测量队并不罕见。有人私下叫他“康阎王”,说他连放线用的刀旗颜色都要管。同一条线必须用同一种颜色,旗杆露出高度必须统一至一米二,连旗面破损都必须不超过24小时立即更换。
康阎王攥紧全站仪攀上最后一道山顶,山风裹着冷雨钻进磨穿的鞋尖,脚下老北京千层底布鞋早已在无数次翻山越岭中消磨殆尽,鞋帮上沾满的不仅是泥浆,还有二十四节气的苔藓与星辰。碎石在泥泞的山路上打滑。当云雾漫过山脊时,他单膝跪在湿滑的岩面调整三脚架。远处传来碎石滚落的轰鸣,他却像钉在山崖上的老松,用布满裂口的指尖在图纸上勾出等高线。
“大家都怕我,我能理解,但是我们测量的是数据,丈量的是责任,要对得起‘跑山人’这个称号!”正是这份严厉,铸就了测量队“零误差”的金字招牌。
工装的靛蓝是冷调的底色,安全帽的赤红是跃动的音符,而脚下延伸的施工便道,恰似一支巨笔在赤色画布上勾勒的线条,康磊正带领着测量团队奔赴在被建设单位立为标杆的1#隧洞进行三等水准测量,跑山不停,标杆不倒。
党洋洋的“精准寻宝”构筑工程记忆
“大家好,我叫党洋洋,以后请多多关照!”
初来乍到,2024年新入职的党洋洋,来到皇城的第一个疑问,“皇城?是皇上之前住过的城市吗?”
初秋的皇城草原已呼出烈风,党洋洋攥着资料袋站在监理单位门口,手心沁出冷汗。作为刚入职的资料员,她第一次独自送签,却因表格编号错乱被总监当场退回:“小姑娘,你们工程部的资料要是总这样,验收可要拖半年。”
那夜,党洋洋对着满桌的图纸和电脑屏幕送给皇城第一粒眼泪,她曾以为资料员只是“整理文件”,直到看见同事用BIM模型调出任意一页施工日志,才惊觉自己连Excel函数都用不熟。她开始偷偷学艺,白天抱着施工方案‘啃’,晚上蹲在办公室看前辈操作CAD,抽空还拉着别人请教办公软件的使用。
在工程部副主任的陪同下她再次踏进监理单位,总监翻着资料突然抬头:“这次编号逻辑对上了,连隐蔽工程影像都按隧洞桩号分类了。”总监笑着点头,:“曹主任,培养力度很大啊,上次说你们拖后腿,现在倒要给你们发‘最佳配合奖’了。”党洋洋攥着的手如同心里的悬挂着的手头,放开了也放下了,如释重负,抢答道,“这可是我自学成才!”
一晚雷声轰鸣,暴雨砸在板房的顶上,发出密集的鼓点声。党洋洋蹲在资料柜前,指尖快速翻过泛黄的施工日志,年、月、周进度分析材料必须赶在凌晨前归档,确保第二天的进度分析会顺利召开。晨光爬上窗棂时,最后一沓分析报告塞进了文件盒。她揉着发酸的手腕,看见资料柜第三层整齐排列的蓝皮档案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方阵。
如今的党洋洋,办公桌上摆着个手绘的“档案寻宝图”,上面标着“5月爆破数据在此”“网格化方案向左三格”“人、机、料、法、环低头探索”。
现场负责人任康急吼吼冲进来找碾压试验方案,她翘着腿一指:“急什么?电子版发你手机了,纸质版在二柜三层,编号2025-33。”末了还补句:“下次再说找不着,罚你给工程部所有人买奶茶!”
但最俏皮的要数她的“资料防丢咒”。每次归档,她都要对着门口的小狗念叨:“二蛋,盯紧了,不准别人翻乱我的资料哦。”同事笑她像巫师,她却晃着脑袋:“NO,经我手的东西,我可是给装上GPS了,比咱的测量仪器还精准呢!”
就像高原上的狼毒花,在贫瘠中把根系扎得更深。党洋洋的工位上贴着句手写的话:“资料不是纸堆,是工程的记忆。”
水电十五局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管理团队构建起专业协同的攻坚体系。现场负责人以“铁军调度”展现战略把控力,工程管理部主任通过“零误差跑山”践行测量精神,资料员凭借“精准寻宝”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各岗位如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工程突破的强劲动能。
他们以狼毒花般的生命韧性扎根高原,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铸就品质工程。这种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突破精神,不仅让皇城电站成为绿色能源的标杆,更在祁连山下立起一座凝聚威严与勇气的精神丰碑,诠释着新时代建设者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