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在甘肃皇城所在的河西走廊峰峦间,机械轰鸣刺破祁连山巅的寂静——皇城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工程于海拔2800余米的冻土之域正式启动。
如今,这座承担着甘肃电网稳定运行“调节中枢”重任的高原工程,其坝址所在之处,放眼望去,祁连山脉如巨龙盘踞。而山脚下肃南百达坂牧道上蜿蜒伸展的施工便道,不仅是工程深入冻土的起点,更悄然延伸至牧民生活中,即将为他们的日常带来新改变。此刻,回荡在祁连山谷的建设轰鸣,正谱写着牧道上的新故事。
牧道新篇:钢铁动脉里的民生温度
清晨的薄雾中,肃南县百达坂牧道上传来清脆的铃铛声——牧民多吉赶着羊群第一次踏上4.5米宽的新牧道,而百米外是中国水电十五局的压路机,其履带正沉稳地碾过最后一段路基。这条由钢铁力量与建设者汗水共同锻铸的动脉,正悄然嵌入高原牧民的生活年轮。
站在新铺设的7.2公里牧道旁,多吉父亲掏出手机,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旧照——照片里,雨季的落石封住山路,人和羊都被困在山上整周动弹不得。“以前这路啊……”他声音卡在沟壑纵横的土路画面里。而今,施工队不仅拓宽牧道,更在雨季主动疏通G569国道上的泥石流。当卡车稳健驶过之字形弯道时,五彩经幡在风中将祈福声送上了云端。
路通了,水与电的脉动也紧随而至。在牧民往返数十里取水的日子里,施工队的钢铁水管正一公里接一公里地沿牧道铺设;而帐房里,当酥油灯的火苗还在风中倔强摇曳时,10千伏线路的基桩正一根根钉入山间的冻土。当清泉首次从管道涌入蓄水池,多吉父亲看着水笑道:“以后人和羊用水都能方便多了!”——海拔2800余米的寒风中,钢铁动脉终结了千年取水史。同步贯通的10千伏线路,让酥油灯成了收藏品,夜晚的灯火能彻夜长明了。
项目部“牧民诉求当日响应”的承诺,在雪山脚下化作行动准则:车辆陷坑?轮胎未冷,救援队已到;牧羊缺水?日头未落,送水车已至;多吉母亲摩挲着无人机拍回的丢失羊的照片感叹:“你们真是帮了大忙,要不是你们,我这羊恐怕再难寻回来了!”夕阳把新牧道的影子拉得很长,羊群踩着平整的路面归栏,铃铛声里再没有过去的慌张——这条钢铁动脉,不仅拓宽了路,更把安心铺进了牧民的日子里。
而多吉不知道,这条让羊群安稳归家的路,其延伸向冻土深处的每一步,都藏着对祁连生态更细致的守护。
岩层深处:种下生态的根
正午,多吉赶着羊群经过祁连山腹地,1#施工支洞的轮廓在山坳里隐约可见。他勒住缰绳绕开警示线——去年这里还在开挖,如今洞口旁的冰草已经冒了新芽。环保专员小宣正蹲在洞口附近的草皮移植区浇水,见多吉过来便直起身:“这些草皮金贵着呢,得像护着羊群一样盯着。”多吉朝他点了点头,甩了甩牧鞭,羊群踏着细碎的蹄声远去。
看着多吉离开后,小宣蹲回草皮移植区,指尖轻轻拂过冰草新芽。笔记本摊在膝头,页边密密麻麻地记着这片生态的脆弱与珍贵:冰草是高寒生态的基石,根系能锁住稀薄水土,根系深度甚至决定了冻土稳定性。小宣明白:在如此敏感的区域动土,生态保护不是工序,是前提。原来施工队在掘进前就小心移种了这片高寒草甸的冰草。他望着分层堆放的土壤——每层都标着剥离深度和坐标,像给大地的皮肤做了精密存档,“这些草、这些土,都是要完完整整还回来的。”
地面的草皮需要这般呵护,岩层深处的作业更得如履薄冰。这支洞深达860米,藏在海拔2800余米的冻土区域里,每一仓推进都像在生态钢丝上行走。岩层深处的掘进,更像一场“生态修复的预习”。面对坚硬而透水的复杂岩层,工程师们摒弃了“蛮力征服”。爆破前,他们会用地质雷达扫描每一处裂隙,确保炸药量精确到“只碎岩石,不震草根”——在草根即是生命线的冻土带,震动超标意味着生态崩溃的连锁反应。遭遇强透水层,钢拱架的钢铁筋骨硬堵之外,更有化学浆液裂隙封堵精准发力:按精密配比调制的特制浆液,如同生物酶般精准渗入岩缝,既能有效加固隧洞,又巧妙阻断了施工废水污染地下水的路径。
从冰草移植的小心翼翼,到爆破时对草根的毫米级守护,这些单点上的精准保护,实则是整个工程生态逻辑的缩影。最令人惊叹的是那套闭环生态代谢系统:掌子面涌出的浑浊污水经三级沉淀池层层过滤,实现了循环再利用。这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项目团队把生态优先理念刻进施工细节的证明。技术员任康常驻现场监控这些环节,他指着监测屏上跳动的“日粉尘排放量”和“地下水pH值”感叹:“在极端环境下,保护标准必须严格。看这组数据:洞渣利用率100%!其中80%直接运去大坝做填筑料,而且这些洞渣的运输路线都绕开牧民取水点。我们不是破坏后离开,而是在极端脆弱的生态里,建起‘用了再还’的循环。”当轴流风机吹散最后一缕烟尘,洞壁渗出的水珠会沿着预埋的生态管道回流苗圃,成为冰草回归的“生命原液”。在这片生态优先的战场上,即使是钢铁巨兽,也必须学会与冻土和草甸共舞。
此刻,支洞口的经幡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多吉不知道隧洞具体有多深,但他看见去年被卡车碾过的牧道旁,新冒的冰草已经没过了马蹄。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在高原上建工程,最高级的攻坚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在每一寸被触动的敏感土地上,让生态的根脉重新搏动,让钢铁的足迹最终开出坚韧的花。
这份“与自然共生”的答案背后,更藏着一套让高原工程精准运行的“数字神经”。
智能中枢:让高原工程有了“数字神经”
子夜,寒风刺骨。多吉被羊群的躁动惊醒,他裹紧藏袍举手电照向大坝方向——环库公路旁的高坡上,一组红色光点在黑暗中规律明灭——那是远程监控系统的红外“电子眼”,在寒冷中执着地巡视着坝区的每个角落。多吉喃喃自语:“啥东西?像狼的眼睛哩……”他浑然不知,这在黑暗中倔强闪烁的“红色脉动”,正是整座882米超级大坝“数字神经”在夜穹下的第一道可视信号。
这组在黑暗中明灭的光,来自32个联网高清摄像头,它们如同不眠的电子哨兵,组成了无死角的“空中防线”,连坝顶观测塔的螺栓状态都能清晰辨识。在武威市区的远程指挥中心,管理人员轻点鼠标即可调取上库任一角落的实时画面,时刻监控填筑质量和安全动态。“上个月汛期,就是这只‘千里眼’提前两小时发现国道边坡有滑坡迹象,使我们得以紧急疏散牧民,避免了危险”安全总监说。远程监控极大延伸了管理半径,使应急响应速度较传统巡查模式提升40%。这只全域覆盖的“天眼”,守护着大坝的外围轮廓与地表动态。而要深入到工程最隐秘、最核心的“肌体”内部,为建设者编织生命之网,则依赖于“数字神经”更敏锐的感知系统——
深入隧洞的岩壁中,嵌着多参数气体传感器,它们是“生命守护者”,可24小时捕捉着氧气、甲烷、一氧化碳的浓度。当技术员任康轻叩洞壁上的监测仪,朝银色窗口呵出一缕白气:“让你们看看,这东西很灵敏的!”只见示数屏上,二氧化碳浓度读数瞬间从正常的0.04%飙升至0.8%——洞内警报骤响,电源自动切断,通风机功率倍增。“D7区二氧化碳超标!立即撤离!”中控室的指令通过防爆对讲机传出,精准阻断了潜在的窒息风险。这套覆盖全隧洞的智能气体监测网,就是隧洞深处作业者的“保命符”,保障了建设者在密闭空间的生命安全。而“数字神经”的感知触角并未止步于地下,它们顺着岩层的脉络向上延伸,最终落在地表之上——为这座超级大坝筑造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
堆石坝填筑区,搭载北斗/GPS定位系统的振动碾,精准记录着碾压轨迹、速度和碾压遍数,同时生成实时彩色热力图。无人机每日巡航扫描,构建毫米级精度的点云模型(通过激光扫描生成的三维坐标数据集),一旦检测到异常,系统就立刻推送指令。“上周5号点沉降0.3毫米,系统3分钟就锁定问题碾压段,比人工快两小时!”曹龙滑动着BIM模型(建筑信息模型)感叹。这种“无人值守”的智能碾压,不仅杜绝了压实盲区,更将级配材料利用率提升了15%,减少了对高原天然料场开采的生态扰动。
牧道旁的每一次风险的即时监控,洞室内的每一口安全呼吸、大坝上的每一寸碾压质量都在“数字神经”的精准联结与守护下,转化为清洁电能与高原安宁的双重保障。未来,随着更多智能模块接入,这座电站发出的每一度绿电,都将带着数字时代的精准与高效。多吉不懂什么是“数字神经”,但当酥油灯成了柜中旧物,当羊群不再因落石惊散,他会摸着孙子头说:“这光,比佛爷赐的还安稳哩。”
当多吉在新牧道迎着朝阳驱赶羊群,当冰草在精心修复的边坡上连成绿毯,当大坝在中控室指令下精准施工——这条民生路、这座环保洞、这方智慧坝正以祁连山为弦,奏响西电东送“绿电走廊”的能源强音。以上种种已然证明:最高级的建造,是让机械轰鸣化作牧歌悠扬,让数据代码守护草木生长,让钢铁的洪流最终沉淀为大地生生不息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