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秦岭深处的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迎来下闸蓄水两周年。最新数据显示,这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坝后量水堰渗漏量仅为每秒3.64升,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两年来,从“数字大坝”的科技突破到“生态优先”的绿色实践,从央企担当的行业标杆到能源转型的“西北样本”,这座藏于秦岭南麓的工程,正以生动实践诠释着科技、生态与责任的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从“传统施工”到 “数智建造”的跨越
“520路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巡检,AI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的工人;智能安全帽内置定位芯片,进入危险区就‘喊停’;隐患整改从3天压缩到8小时......”站在观景台,工程管理部张小刚望着施工现场,难掩惊叹。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镇安抽蓄电站的日常。
作为西北地区首个抽水蓄能电站,面对秦岭多变的地质条件和95米最大坝高的施工挑战,水电十五局建设团队以科技为刃,劈开技术壁垒。在标准化管理中,他们将79个管理手册、104条违章指令转化为二维码“班组操作指南”,为18类特种作业量身定制“工作票+旁站监督”双保险制度 ——压力钢管焊接必须闯过“坡口打磨-预热测温-多层施焊-焊缝探伤”四道电子打卡关,未达标寸步难行。
数智化的深度渗透更让工地“脱胎换骨”。HSE可视化智慧管理平台整合“三证合一”人员数据,56台施工机械接入GPS实现全流程追溯,智能碾压系统融合北斗导航与物联网技术,将大坝压实一次合格率从92%提至99%以上,单此一项便节省补强成本30万元。“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 项目经理张宁强感慨,“这才是新时代的建坝方式。”
技术创新的清单更长:BIM技术动态管控土石方平衡,双聚能爆破让坝坡开挖能耗降超50%,水箱式无轨滑模消除面板施工安全隐患,11轴压延机实现156米铜止水一次成型...... 依托这些突破,项目拿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表层止水施工工法》等多项省部级工法、《一种自带配重水箱的大坝面板滑模装置》《大坝混凝土面板铜止水固定装置》等8项专利,提前24天完工,更以“零裂缝”斩获行业各界给予的“优质混凝土面板”高度评价。
绿色共生:从“工程建设”到“生态守护”的承诺
“76株秦岭蕙兰,每株都有专属‘成长档案’。”陕西镇安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宏伟的话,道出了项目对生态的敬畏。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些兰花在建设期间被精心移栽,如今已在新家园绽放。
这份守护贯穿建设全程。下水库沿用天然河道减少开挖,坝体填筑石料取自库盆开挖渣料,真正实现“取自自然、还于自然”;拌合站配备全封闭防尘罩与自动喷淋系统,粉尘浓度较传统工艺大幅降低;施工废水、废弃物实现“零排放”,连临时设施都采用可重复利用的箱式房与定型支架,从源头减少垃圾。
“不用再抱着水管跑了!”作业队刘方的感叹道出科技带来的绿色变革。大坝面板布置的自动喷淋装置,既能精准养护混凝土,又能化身“雾炮机”抑尘洒水,省人力更护环境。如今,卫星遥感显示电站周边生态空间占比超89%,森林覆盖率达82%,下水库频现野生大鲵,上水库迎来水鸟栖息,“高峡出平湖、绿水绕青山”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央企担当:从“单一工程”到“多维标杆”的践行
“不仅要建一座电站,更要树一个标杆。”这是水电十五局建设团队的初心。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镇安抽蓄电站如今已成为西北电网的 “超级充电宝”,承担着调峰、调频、储能的关键角色,为区域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在行业层面,其标准化、数智化实践已成为范本。国网新源控股的79个管理手册通过二维码“落地”,18 类特种作业的标准化流程被同行借鉴,“技防+人防”的安全模式更被赞为“本质安全”典范。站在海拔1396米的上水库坝顶,陕西镇安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宏伟指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介绍,“这片38万平方米的水域,相当于53个足球场,能储存936万立方米的‘绿色电能’,到了晚高峰再‘反向操作’发电,单日可满足200多万户家庭用电需求。这是用创新重新定义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标准。”
从秦岭深处的一片工地,到科技赋能的样板工程,再到生态和谐的绿色地标,镇安抽蓄电站下水库的两周年,是央企以科技守护生态、以责任推动发展的生动注脚。未来,这座“绿色充电宝”还将继续书写答卷,为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电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