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天河落人间,鹊桥连古今

——斗门水库七夕公园的浪漫与坚守

来源:第四工程公司 作者:伍天丽 时间:2025-08-29 11:19 分享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七夕夜,你是否想过——天上的银河,真的会落到人间?

2025年七夕,当全国都在为爱情心动时,西安斗门水库(昆明池・七夕公园)再次沸腾。这里没有璀璨星河悬于天际,却有4600万立方米的碧波复刻“银河”柔婉;没有喜鹊搭起的天堑之桥,却有七孔石桥让游人踏过“鹊桥”寻踪;没有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却有数万情侣在此定格属于自己的爱情瞬间。

这座由中国水电十五局精心打造的工程,不仅是陕西省“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核心枢纽,承接远道而来的汉江水,为缺水已久的关中平原“解渴”,更肩负着唤醒昆明池历史记忆的使命,让流传千年的牛郎织女传说在新时代重新“活”起来。

千年爱恋传说的今昔回响

牛郎织女传说由来已久,源于阴历七八月间的星象。随时间推移,爱情因素与牛郎织女传说日渐结合。汉末《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曾描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彼时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开始被编织为一对恩爱夫妻受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笔下的词句,道尽了牛郎织女跨越星河相会的浪漫与怅惘。这则流传千年的传说,早已超越故事本身,成为中国人对真挚爱情的坚守、对美好团圆向往的文化符号。

斗门水库的选址,正是这份文化记忆的“根”之所在。建筑学家张锦秋曾言:“彰显历史文化特色是重建昆明池的‘灵魂’,要贯穿在昆明池规划的全过程。”正因牛郎织女传说在此生根,当地七夕民俗文化又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有关部门历经多轮调研论证,最终确定以“七夕”为核心IP,打造兼具历史底蕴与浪漫气息的昆明池・七夕公园,让沉睡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曾靠渭水、泾水滋养孕育周秦汉唐辉煌。但受气候变迁与人口增长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缺水”成发展瓶颈,随着“引汉济渭”这一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稳步推进,作为工程关键调蓄枢纽的斗门水库被提上建设日程。而肩负这一使命的,正是拥有70余年水利建设经验的中国水电十五局——这支曾参建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国家队”,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匠心的坚守,开启了“古堰新生”的建设征程。

工程建设中,项目团队将“七夕元素”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融入每一处设计。他们翻阅史料典籍,走访民俗专家,力求让传说中的浪漫意象在现代水利工程中自然流淌。从鹊桥相会的经典场景中汲取灵感,园区内精心设计了横跨水系的景观桥,桥身雕刻着象征爱情的图案,夜幕降临时,灯光勾勒出的桥影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宛如传说中连接星河的鹊桥再现人间。

这些细节的打磨,不仅让斗门水库的功能性与文化性实现了有机统一,更让千年的爱恋传说在当代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当游客漫步其中,便能在不经意间与古老的传说撞个满怀。

生态科技浸润的浪漫底色

走进昆明池・七夕公园,目之所及的景观皆以“七夕”为脉络精心营造,核心水域定名“七夕湖”,澄澈的湖水似将天上银河的柔婉凝于一汪碧波,微风拂过,涟漪轻漾,宛如星河流动。

这份浪漫流淌在库区万顷碧波的生态底色里,藏在水电十五局工程建设的科技匠心间。10.4平方公里的库区碧波万顷,澄澈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水鸟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这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是水电十五局“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建设理念的生动写照。

工程建设之初,项目团队便面临一道难题:如何在确保水库防洪、调蓄、供水核心功能的同时,守护昆明池遗址周边的生态脆弱区?为此,团队创新构建“水域-湿地-岸线-植被”四位一体复合生态体系,让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共生共荣。

植被净化:构建天然“水体滤网”。库区周边种植百余种水生植物,浅水区的芦苇、香蒲形成生态缓冲带,拦截地表污染物;深水区的苦草、黑藻吸收氮磷营养,为鱼类提供栖息地;水面的睡莲、芡实既美化景观,又抑制藻类泛滥,构建起天然的“水体净化网”。

湿地过滤:打造水质“净化工厂”。打造人工湿地,通过砾石层过滤、土壤吸附、植物根系降解的“三重净化”,对入库初期雨水和周边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200余吨、总氮30余吨,让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

科技赋能:守护每一寸碧波。创新应用“生态浮岛+微生物载体”复合技术,在浮岛内部搭载专用微生物菌群,形成“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的双重净化通道;布设24小时自动水质监测站,实时追踪pH值、溶解氧等10余项指标,数据通过物联网同步至控制中心,异常情况即时预警;引入无人机巡检与卫星遥感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确保每一处生态细节都处于精准管控之中。

如今,库区及周边已记录到大白鹭、灰喜鹊、红嘴鸥等80多种野生鸟类,其中还有黑天鹅等20余种珍稀鸟类,鱼类种群数量较工程初期增长3倍以上。清澈的库水如同“银河之水”,岸边的芦苇荡、荷花塘恰似传说中的“仙境秘境”,水鸟嬉戏、鱼群游弋的灵动场景,不仅是生态向好的直接体现,更与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相映成趣,让“银河渡鹊桥”的意象有了真实的生态注脚。

文旅融合承载的幸福长卷

从中央电视台七夕晚会在此取景,到水上汉服婚礼的唯美上演;从见证新人幸福的集体领证仪式,到热闹非凡的千人相亲会、激情澎湃的国际赛艇赛,这里早已超越普通公园的定位,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在西安新人心中,“在昆明池领证”已成为“幸福与幸运”的象征。每年七夕,公园都会举办集体婚礼、领证专场活动,新人在鹊桥上许下诺言,在七夕湖畔定格爱情瞬间,让千年传说成为自己婚姻的“见证者”。

“这不仅是一座水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对来办理结婚登记的杭州情侣感慨道。对建设者而言,这份“文化守护”的成就感,甚至超过了工程本身——当看到老人在湖边给孩子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情侣在鹊桥上拍照留念,游客在七夕文化展馆里驻足参观,他们深知,这座惠及众生的水利工程,早已超越了“供水枢纽”的功能,成为承载市民幸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地标”。

七夕之夜,斗门水库的湖面亮起万千盏荷花灯,灯光随波摇曳,与天上的星河交相辉映。这是水利工程的硬核实力与爱情文化的浪漫诗意碰撞出的时代交响,更是水电十五局以匠心守护历史、以创新赋能未来的生动见证。

从千年汉堰的沉睡,到“碧波银河”的新生;从解决关中平原“水困”的水利枢纽,到承载文化记忆的“爱情圣地”——斗门水库(昆明池・七夕公园)的故事,不仅是一项工程的建设史,更是一次文化的重生记。它让我们看到:当匠心与文化相遇,当科技与生态相融,便能成就一份跨越古今的浪漫与坚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浏览次数:

上一篇:没有更多内容了

下一篇:【采风进项目】以狼毒之韧破高寒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