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顺着小路直走,看到尽头矗立的混凝土柱子,那就是刘洋。”等到采风一行结束的时候,我也故作神秘给别人这样介绍着。
从一个学生到一名有担当的合格质检员,他的成长之路,就是从这片矗立在山间沟壑灰白色的混凝土柱子上发生的。
新兵上阵- 新奇与希望
“刘洋,你今后的工作划分就是检测和控制施工区域桥墩质量。”
2017年,他来到了云南红河州建(个)元高速公路项目,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他就接到了自己工作旅途上的第一个任务。
“收到、保证完成任务!”
作为一名90后,他的那份属于青春的热情总是浓厚不散。工程初期,由于建设选址还没有敲定,闲不住的他便成了测量队的一条尾巴。
“我想先去熟悉场地,等到正式施工心里就有底了。”本想因为施工前期道路崎岖要拒绝的张队长听到他这样说,只能笑着无奈的继续往前走。
墩柱的正式建设是在他来到项目第二个月后进行的。为了满足工程进度需要,现场是多个工作面同时进行。而需要对桥墩进行质检的他,就要每天从第一个桥墩检查到最后一个。
“不用拉我了,李师傅,路我很熟的!”从一号桥墩下了车,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因为前期跟着测量跑,他成了质检队里最熟悉工地路线的一个。跑山路、提实验土、下桩基,当他用手抹掉脸上的泥巴,憨憨地接过清水大口喝起来的时候,旁边同事才惊讶的发现:“刘洋,比来的时候,黑多了!”
“等这次浇筑完,柱体就3米了,大家以后一定要注意施工安全。”临检完最后一个墩柱,他不忘提醒正在柱体上立模板的施工人员。等到下午回到项目做完施工笔记,一天的工作就基本上要结束了。收拾完东西的他,在笔记本最后一页用红色圆珠笔标记了一个3m。
“72米,是多高呀,会不会直插进云里面去。”
全力蜕变- 迷惘与坚强
“我曾经想过放弃,因为在爬柱子的时候,我的腿都在发抖。”这是刘洋上班以来内心最复杂的时候,想起来那个时候自己内心的纠结,他就在那嘿嘿的傻笑。
“但是我看到身边的同事都那么努力,也就觉得没什么了。”
19年4月,随着工程的全面推进,这条即将活跃在红河州未来蓝图里的宏伟工程,慢慢的显露峥嵘。一条条灰白色的混凝土柱子在群山重岭里面拔地而起,巍巍矗立。而走进细看会发现,在这些柱子旁边,那些搭建的临时竖梯上,还有一个个正在忙上忙下的一线施工员。刘洋,也在这些人里面。
“小刘,你呆在下面,我们上去做完拍照片给你。”
“我不,我要上去!”当柱子修筑到23米的时候,刘洋的腿就开始慢慢发抖了。一些施工员看见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忍心,让他待在下面给他发照片,却永远得到一个“冷冰冰”的的答案。
“这个小伙子犟得很!”施工员很无奈的竖起大拇指。
5月下旬,由于下了几天雨,工地上都变得湿滑起来。刚检查完一处墩柱桩基准备离开的刘洋不小心滑了一下,1米多高的距离撕破了他的小腿,鲜血直流。同事们紧张的把他送到医院处理伤口,索性没有大碍,但是一条永久的疤痕,却永远画在了他的小腿上。
“这是我参建的建(个)元高速留给我的到此一游。”每每说到这里,他都笑一笑提了过去。
在医院养伤的那算日子里,刘洋妈妈总会无意间发来视频通话,却都被他两三言的糊弄成了语音信息。
“一天忙得,连你老妈都不想见了!我可想见我的儿子!”
“妈、我在加班呢,您注意身体,过段时间我就回去了。”
也许是母子血浓于水的亲情,让阿姨猜到了什么;也许是对眼里永远都不成熟的孩子,一种想念和牵挂;也许是他同样不想让家人担心;也许他早早都已经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了。
初现成长- 思考与责任
“师傅,混凝土的凝固速度会不会因为和高度的延伸成反比。”
“师傅,墩柱和平梁的连接处,是不是一样的混凝土拌合比?”
……
从工程开始,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就开始一条条的记录着,从书上记录、从一线施工员记录、也从时常赖在他师傅房间里记录。从疑惑到明白再到豁然开朗,刘洋一直很感谢默默帮他答疑解惑的师傅。
从柱子1米的好奇到63米的独当一面,刘洋的成长归结在很多地方,除了师傅的殷殷指导,项目部也在为这些年轻好学的人提供最好的保障。而像刘洋这些项目部的年轻人,作为施工中最重要的方方面面,也在努力的学习着,思考着,提高着。
2019年5月,项目部召开六号桥梁技术交底会议。本来通常坐在角落认真记笔记的刘洋一反常态,从桥墩质量把控数据到桥墩浇筑质量分析,他就像一个做了好几年施工的专业人员。
同月下旬,项目部响应红河州红十字会募捐倡议举行了“让爱心点亮山区贫困学生心中的小小心愿”为主题的爱心捐款活动,通过捐款捐物帮助红河州贫困学生求学圆梦。而在整个活动中,项目部像刘洋那样的年轻人都在积极的呼吁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让大家都为这些孩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到那些孩子拿到书包开心的样子,我对工程的认同感更加强烈了!”
每每问到刘洋助学活动的内容时,他总是开心激动地介绍着:“当我们建设的建(个)元高速贯通的那一天,一定会给这片质朴的地方带来巨大变化。”
一个工程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能为这方土地收获多少资源以及得到的利润, 这些用工程人汗水、泪水浇筑的钢铁长城,更是工程人内心的一份希冀和愿望。当我们明白自己修建的工程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当地人的生活,这才是它要传达给每一个工程人的责任和担当。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在很多电建施工一线,正是有很多像刘洋这样的年轻人,不畏挑战,不惧困难,让工程始终如一汪活水,攻坚克难,水滴石穿。
随着婉转的山间小路直行,目尽处那个直插云霄的72米混凝土柱子,就像红河高速公路项目刘洋一样。
72米的奋斗之路、72米的学习之路、72米的成长之路、最终汇聚一条逐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