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次清晰时,越野车正在蜿蜒崎岖的盘山牧道上颠簸。车轮卷着尘土,让朦胧中伫立的一切多了几分神秘与肃立。远处的山就那样立着,挺着,峰顶覆着经年不化的雪,阳光洒在雪尖上,折射出细碎的银光,而曾在关中平原习以为常的绿,再此却显得分外刺眼。惊讶于窗外山脉雄峻的同时,车辙印一道盖着一道,已然数不清——车子已转了几个弯,爬了几道坡。这是我与这片西北热土的初见,也是与皇城抽蓄项目的第一面。
“第一次走这样的路吧?”司机刘师傅突然开口,他是一位已经整整为水电事业奉献四十三载光阴的水电“老兵”,黝黑的脸上刻着“战斗”的痕迹。“别急,过了前面那道梁,就能着见项目部的营地了。”刘师傅笑着指向前方,“咱这项目就藏在祁连山的沟沟里,就是偏了点,但真是个给甘肃弄绿色能源的大事。” 说话间,车子转过一道急弯,几排蓝白相间的板房突然闯入视野——那便是水电十五局甘肃皇城项目部,是我即将扎根的地方。
初见:板房里的“浓意温情”
车子停稳时,项目部的院坝里正飘着饭菜香。迎面走来的冯主任笑着接过我的行李,他的工装袖口沾着些许水泥灰,却丝毫掩不住眼里的热情:“欢迎你们!路上辛苦了,先去食堂吃碗面,下午带你们去工地转转。”食堂里,师傅们端着碗围坐在一起,话题离不开库盆开挖的进度、隧洞支护的细节。“小伙子,多吃点,咱这工地耗体力,吃不饱没劲儿干!”饭堂大叔热情的捞给我一大碗。热气氤氲中,我忽然觉得,这简陋的板房里,挤满着烟火气——每个人都为着同一个目标,把他乡当故乡,把项目事当自家事。
来到项目部分配的宿舍,板房原本的白色在阳光的照射下竟有些耀眼,洁净的地板上整齐的摆放着为我们准备的生活用品,不必说,有人为我们的到来做了足够功夫的准备。“先休息休息,等会记得来仓库领被褥。”物资部的张哥仰着那张热情洋溢的脸,兴冲冲地对我们说。长途跋涉的疲惫在这样细致与周到中是“经不住考验”的,这份浓意与温情像颗草籽,随着祁连山的晚风,破土扎根,冒出簇簇冰草。
亲历:库盆上的“钢铁回响”
午后的阳光格外炽烈,我跟着工程管理部的曹主任往库盆作业面走。越靠近工区,机器的轰鸣就越响,像是祁连山在为建设者们伴奏。当库盆全貌展现在眼前时,我被眼前这番:数台挖掘机挥舞着钢铁臂膀,在巨大的库盆雏形中穿梭,铲斗落下时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雾;运输卡车排着队驶过临时便道,轮胎碾过碎石的声响,与远山的风声交织共鸣。
“现在是库盆开挖的关键阶段,要同步进行过渡料回填。”曹主任指着不远处正在作业的队伍,“看见没?那几位师傅在测压实度,过渡料回填的密度直接影响水库的蓄水安全,半点都马虎不得。”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几位工人正蹲在地上,拿着仪器仔细测量,汗水顺着他们的安全帽带往下滴,在蓝色电建服的背上洇出深色的痕迹。
“曹主任,过渡料回填有啥讲究啊?”我忍不住问。一旁的老郑师傅听见了,直起身笑着说:“小伙子,这学问可大了!颗粒要均匀,还得压得足够实,这就是再给水库打地基,地基不牢,往后咋装水发电?”他抹了把脸上的汗,眼神里满是自豪,“等项目完工了,周围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好了!”
凝望:隧洞里的 “光明力量”
从库盆作业面往一号隧洞走,沿途能看见环库路的施工场景。“还库路是连接工区和外部的关键通道。”张工边走边说,“你看那几位师傅马不停蹄,就怕耽误进度。”
一号隧洞的洞口藏在山坳里,远远望去,像一道深邃的眼眸,凝视着祁连山的腹地。走进洞内,潮湿的空气裹着硝烟味扑面而来,头顶的防爆灯在岩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里面在准备爆破作业,咱们得跟着安全通道走。”曹主任提醒我,话音刚落,就听见前方传来金属碰撞的声响——几位工人正扛着钻机往隧洞深处走,他们的工装沾着泥点,却步伐稳健。
“小王,这是新来的同事,你给讲讲爆破的流程。”曹主任朝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喊道。小王放下手里的钻机,擦了擦额角的汗:“咱这隧洞开挖用的是光面爆破,先在岩壁上钻好孔,再精准装炸药,既要保证开挖效率,又得保护洞壁的稳定性。每一层岩石的走向都得提前勘察,半点差池都可能影响后续支护。”
不远处,几位工人正蹲在仰拱钢筋架旁忙碌,手里的扎丝钳开合间,将一根根钢筋牢牢固定。“张师傅,这是新来的同事,你给讲讲仰拱施工的门道。”张工朝一位戴安全帽的中年人喊道。老张放下手里的工具,擦了擦额角的汗:“仰拱是隧洞结构的关键部分,先得按设计要求把钢筋绑扎成架,间距、保护层厚度都得精准,差一厘米都不行。你看这钢筋网,必须要严实,才能保证后续浇筑混凝土的强度。”
我凑过去细看,只见钢筋纵横交错,每一个绑扎点都扎得紧实,工人师傅们的手指上沾着水泥灰,却动作麻利。“师傅,绑这些钢筋是不是特别费劲儿?” 我问身旁的老周师傅。老周师傅笑着摇头:“费劲儿是真的,但这活儿不能省力气。咱这隧洞将来要承受水压和山体压力,仰拱要是出了问题,整个隧洞都不安全。你看这钢筋间距,我们每隔一米就量一次,确保符合规范。”说话间,他拿出卷尺,俯身测量钢筋间距,眼神专注得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仰拱施工完成后,还得养护一段时间,等混凝土强度达标了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张工补充道,“隧洞施工就像盖房子,得一步一步来,每一步都得扎实,才能确保项目质量。”看着工人们专注的神情,听着工具碰撞的声响,我忽然明白,这看似枯燥的重复劳作,藏着的是建设者们对质量的坚守,对安全的敬畏。
铭记:山顶上的 “初心远方”
傍晚时分,我跟着张工返回项目部,夕阳把祁连山的影子拉得很长,余晖洒在库盆作业面的工地上,给机器和工人都镀上了一层金边。食堂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话题从白天的施工进度,聊到项目建成后的景象:“等抽蓄电站投用了,能存电,能发电,周边的老百姓都能用上咱这清洁能源!”“到时候咱再回来看,也有咱的一份功劳!”
晚饭后,我坐在项目部的院坝里,望着祁连山的星空——没有城市的霓虹,星星格外明亮,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刘师傅走过来,递给我一杯热茶:“刚来可能会觉得苦,但你看咱这项目上的人,谁不是咬着牙坚持?祁连山的风烈,可咱水电人的骨头更硬!”
我捧着热茶,看着远处工区零星的灯火,忽然明白:皇城抽蓄项目的意义,不仅是建一座电站,更是一群人在祁连山脚下,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作为一名新员工,我或许还不懂复杂的施工工艺,还不熟悉严苛的技术标准,但我记住了库盆作业面师傅们坚毅的眼神,记住了隧洞里工人们稳健的步伐,记住了每个人提起项目时,眼里闪烁的光芒。
祁连山的风还在吹,工地的机器还在轰鸣,我的水电征程,才刚刚开始。往后的日子里,我想跟着前辈们,把脚印留在库盆的每一寸土地上,把汗水洒在隧洞的每一段岩壁间,在祁连山下,用青春和热血,为这座 “能源粮仓” 添砖加瓦——这便是我,一个新电建人,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