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采风进项目】祁连天工:在生态草原点亮希望灯火

来源:第三工程公司 作者:赵甜甜 时间:2025-08-20 13:19 分享

晨曦初绽,通勤车沿盘山公路蜿蜒攀升。转过垭口,路两侧悬挂的五彩经幡随风飘动、是风动,亦是幡动——那是千年祈愿与现代工程的第一次对话。山顶挖掘机的轰鸣与山脚寺庙里传来的诵经声交织,形成跨越千年的和弦。

越过最后一道山脊,眼前豁然开朗,高山峡谷尽收眼底。一大片草甸铺展开来,随山峦连绵起伏,不见尽头,蔚为壮观。八月的祁连山,牧草疯长,微风拂过,波涛起伏的草浪间已染上几缕秋色。

晨光穿透云层时,项目部浅蓝色的钢结构厂房已沐浴在雪山辉光中。工人们佩戴着反光条的安全帽穿梭其间,宛若星辰坠落人间。这里是中国水电十五局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营地,嵌在海拔2800米的祁连山巅。

我站在营地边缘,仿佛立于最接近天际的云端。白云如哈达缠绕峰峦,蓝天、白云、青山、绿草,绘就了一幅最美的生态画卷。项目营地坡下约200米处,有一片缓坡,羊群缓缓挪动,惬意地啃食着青草。

抵达施工现场,我站在工地边的栅栏旁眺望群山。当我拿出相机记录美景,一只不知名的鸟儿突然从草地上飞起,挥动翅膀向远处飞去。它黑色的羽毛间夹杂着红色和白色,我赶紧按下快门,定格这难得的瞬间。

祁连山,既是自然奇观的宝库,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晨光为祁连山的雪峰镀上金边时,工地上的第一缕炊烟格外轻柔——这不是惊扰,而是对这片土地的致意。当我们沉醉于“天苍苍、野茫茫”的生态画卷,更应清醒地知道:美好的风景从不是“任其滋生”,而是“主动守护”的结果。正是这份对自然的敬畏,让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举措,成为工地建设中与“挖掘、填筑”同等重要的环节。

安全环保部每日巡查时,都会自觉带上塑料袋,看见散落在草丛里的塑料瓶便主动拾起,还草原一片自然。施工现场周围围了一圈施工围栏,既能防止野生动物误入工地造成伤害,又能将现场开挖的土石方限制在围栏内,避免向施工区域外滚落。这一举措不多破坏一方草甸,最大限度保护了现场环境、野生动物与祁连山生态。工程施工时段与牧民游牧时间交错,确保施工不影响山上野生动物自由活动。

夜幕降临,营地的灯光自动切换成柔和的蓝色。技术员曹龙告诉我,这种特制色温的灯光对鸟类很友好,不会惊扰夜栖的斑头雁。监测室里,大屏幕上跳动的光点显示着动物的活动轨迹,与代表电力输送的蓝色线条交织,谱写出一首用科技奏响的高原牧歌。

站在营地高处远眺,祁连山的雪峰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皇城抽水蓄能电站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像一棵新栽的树,努力把根系扎进高原的冻土。待建成后,这座1400兆瓦的抽水蓄能电站将让这片草原生长得更加丰茂,为附近的动物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且不惊扰这里延续了千万年的生命律动。

夜晚,当祁连山完全被墨色浸透,天地间只剩下风的低语和偶尔的兽鸣时,这座正在生长的电站如钢筋混凝土铸就的灯塔,在海拔近三千米的山巅倔强地亮着。它温暖的光晕抚过牧民的帐篷,又沿着输电线流向远方,将高原的守望化作千里之外的光明。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