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工作所负责任的认识、态度和情感。执行力是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工作作风、工作力度和工作成效。
读完《赢在责任心,胜在执行力》这本书,我感触颇深,责任心和执行力这两者不仅仅是职场的基本要求,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驱动力。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书中的很多观点我深有共鸣,这也是我成长蜕变的“法宝”。
第一阶段:机械执行,被动等待指令
2016年7月,我怀揣着激动地心情参加了中国水电十五局的迎新生培训,随后被分去了吉林五标项目。第一次独自远赴外省及刚从象牙塔的学生转成为职场人,我心里很是忐忑。
我就职于综合办公室,主要负责办公室的相关工作和项目党建及宣传工作。
那段时间,我的状态可以用“听话照做”来概括。领导安排什么,我就做什么,任务来了,我就按部就班地完成。我对“执行力”的理解就是“不拖延、不犯错”,而“责任心”则仅限于“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完”。
记得第一次给项目做宣传展板的时候,我联系广告公司设计,他们把样板图发过来的时候,我看了看觉得没啥问题就去找领导了。
“你觉得这个样板图有啥问题没?”
“我看过了,我把文字都核对了,没有问题”。
“那排版呢,觉得这个排版怎么样?”
我盯着样式图,看了好久,然后说了我觉得排版上不妥的地方,并提出了我的想法。
“就按你想的做,宣传展板要注意它的美观和协调,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在内。”
“小袁,你干工作很踏实,但其实咱们的思维可以更扩散一些,考虑的更全面一些,”项目书记语重心长地说道。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只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在“创造价值”。
正如书中所写的:“真正的执行力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带着思考去执行,预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阶段:主动思考,从执行者变成参与者
慢慢地,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我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指令,而是尝试站在项目整体的角度去思考,这项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我能提前做些什么?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主动建议,甚至准备几个备选方案供讨论。
在宣传工作上,我深入施工一线,不再是以往那样,只有重大节点、开会培训等写写稿件,我开始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撰写最美一线人物。
第一次在吉林五标的双阳水库河倒虹吸施工现场,看到她们攀爬的背影,我确实被震撼到了。直径4米的钢管上趴着三名女焊工,在阳光的照耀下,安全帽上的“中国水电十五局”字样熠熠生辉。在焊接完管道顶部后,她们顺着管子侧面开始焊接,人站在梯子上,弯着腰,腿也弯曲着,到了管子底部,整个人钻到高不足30厘米的管槽里,双腿交织着躺下来。
稿件发表后,可爱的水电女军,令人肃然起敬的“焊花”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干活的士气。
每次写完稿件,我都会和大家在办公室一起探讨,让大家给提意见,根据大家的建议,我再斟酌修改。下班后我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阅读电建和公司网站的文章,每天保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有时间就去施工现场,记录工程中的人和事,宣传企业正能量。
这让我感受到,责任心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对结果负责;执行力不仅仅是按部就班,更是推动事情向前发展。
第三阶段:敢于担当,从参与者变成推动者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渐从“做好自己的事”转变为“推动团队的事”。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责任心的最高境界,不是等待分配任务,而是主动填补空白。”
我主动请缨,搭建了“吉林引松供水”微信公众号,独立负责稿件的撰写、审核及图文编辑工作,还积极鼓励项目全员争做宣传的“瞭望者”,为项目宣传工作积极添砖加瓦。
同时,为了让远在异乡的同事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大家在紧张工作之余身心得到放松,我组织举办“员工生日会”,成立了“开心农场”、“书法兴趣班”、“引松影院”、“阅享读书角”等等,拉近了项目部与员工之间的情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提振了员工奋战一线的激情,这为项目顺利完成履约目标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在的我慢慢地已从稚嫩的蚕茧中冲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执行力强的人,不是只会执行命令的人,而是能在复杂情况下提前做好准备和应对方案;责任心强的人,不是只会埋头苦干的人,而是能站在更高视角为团队服务的人。
以责任之心仰望星空,以执行之力脚踏实地。职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划动责任的大桨,才能在激流中顺利远航。执行永远没有最好,我们一定要做到更好,不断超越自我,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