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台灯将暖黄的光晕洒在《把信送给加西亚》泛黄的扉页上,罗文骑马穿越丛林的插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1898年美西战争前夕,年轻中尉仅凭一句“把信送给古巴的加西亚将军”,便义无反顾地踏入未知。他穿越敌军封锁线,在毒蛇盘踞的丛林中徒步数百公里,用坚定的脚步丈量使命的重量。当合上书页,书中罗文披荆斩棘的身影,竟与斗门水库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的景象悄然重叠——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丛林”里,直面挑战、使命必达的执行力,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火炬。
书中最震撼的,是罗文面对未知时的沉默与行动。没有追问“加西亚在哪里”,没有索要路线图,甚至没有犹豫的瞬间,他只是郑重接过信件,将其贴身藏好,即刻启程。这份破局的果敢,在斗门水库建设者身上得到了完美复刻。五年前项目开工,建设者们遭遇PCCP管道安装打压合格率低的技术瓶颈,团队没有被“没有现成经验”的困境束缚,而是组建“梦之队”QC小组日夜奋战。以《提高大管径PCCP管道一次安装合格率》为研究课题,解决PCCP管道安装普遍存在的打压合格率低,造成返工现象较多,进而影响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将管道的安装合格率从原来的85%提高到了95%,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这种不找借口、主动破局的态度,像极了罗文接过信件时的果断。
当景观桥施工推进至桥梁主体阶段时,距离斗门水库北池蓄水的重大节点目标已不足2个月。其中0号桥作为预制桥梁,需完成33片梁体的架设,而从拿到施工图纸到节点目标仅余50天。在梁体架设的关键时机,进入暴雨季,项目部临危不乱,立即组织开展劳动竞赛,组建2支24小时轮班突击队,项目经理亲自带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小雨不停工、大雨抢间隙”的策略,利用降水间歇期进行梁体定位与固定。在暴雨季的持续挑战下,施工团队通过精细化调度与现场拼搏,项目团队在业主规定工期前3天完成0号桥梁体架设。劳动竞赛期间累计完成桩基100根,浇筑混凝土1.8万方,钢筋加工2000余吨,土方开挖及回填11万方,使承建的8座景观桥按期圆满完成,具备开园条件,上演“电建速度”。这惊心动魄的抢险场景,恰似书中罗文在暴雨中高烧仍紧紧护着信件的画面——在建筑行业,执行力就是与时间赛跑、和自然较量时,那份破釜沉舟的坚持。
斗门水库项目的执行力,深植于对细节的极致苛求中。为实现景观桥“炫丽绽放”的设计构想,项目部将设计图纸与现场效果反复比对,从投光灯、洗墙灯等十余种LED灯具中精选适配型号,在无数个深夜借助桥梁检测车逐寸调整梁体外侧灯光角度。让灯具隐藏在结构阴影中,最终达成“见光不见灯”的视觉效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同样体现在建设者的日常坚守中:设备物资部主任老苏跑遍西安石材市场,在尘土飞扬的石料堆里比对上百块样品,直到找到纹路与设计图完全契合的花岗岩;测量队长彪哥带着全站仪在工地穿梭,反复测量管线标高,将误差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质量管理人员小王手持检测锤,逐片敲击墙面瓷砖,凭借多年经验,听声音就能辨别空鼓,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经营管理人员反复核算材料用量,精确到每一根钢筋、每一袋水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项目节省了大量成本。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种对每个施工节点的较真,对每道工序的严格执行,才让图纸上的线条变成了如今游人如织的休闲胜地。就像罗文在丛林中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这些建设者用严谨的态度,将“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信念,浇筑成了城市的永恒地标。
如今,斗门水库安装工程建设的昆明池七夕公园已成为城市新地标,每当看到情侣在鹊桥上相拥,孩童在湖水旁奔跑欢笑,我总会想起《把信送给加西亚》里的那句话:“世界会给那些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让路。”从承接斗门水库项目的那刻起,它就是一封需要送达的“信”。而我们这些电建人,正是用汗水浇筑的执行力,在钢筋水泥间书写着新时代的“罗文传奇”。让在古遗址上打造主题公园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成为传承文化、承载浪漫的城市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