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都市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工程,水电十五局成都五环路(双流段)PPP项目成新蒲下穿隧道工程自开工以来,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耕技术突破、强化应用赋能、凝练成果价值,构建起“创新-应用-转化”的闭环体系,将科技力量转化为工程建设的核心动能,为城市基建注入“智慧基因”。
技术攻坚:突破瓶颈,让创新“落地生金”
围绕“价值创造、效益提升”目标,项目部聚焦施工难点开展技术攻关,以创新工艺破解传统施工瓶颈,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在一体化泵站施工中,面对筒体直径6.5米、高17.1米的超大尺寸,以及运输受限、精度要求高的难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玻璃钢筒体现场缠绕工艺:通过智能数控缠绕机与物联网监控系统联动,实时精准控制缠绕角度、密度与厚度,将筒体分9米与8.1米两段制作;成型后分段吊装入基坑并空中对接,配合真空袋压法消除气泡,确保结构密实。同时,创新设计“深基坑+钢筋混凝土底板+抗浮角铁+混凝土配重”抗浮体系,同步安装智能水位检测装置,实现全周期动态防浮监测。这一工艺彻底打破工厂预制运输模式,不仅保障了成品质量,更将工期压缩至15天(较常规缩短50%),节约运输成本90%、材料成本14%,综合造价降低近80万元。
“技术优化的核心是让生产力‘跑起来’。”项目总工程师介绍,在保通段深基坑施工中,团队将传统混凝土支撑改为模块化钢支撑,通过精准受力计算实现快速拆装,节约工期约20天;平交路口路基路面施工中,通过BIM技术模拟优化顺接距离与纵坡,直接节约成本140万元;隧道侧污水管回填采用3%水泥砂砾石配比,经试验验证,结构耐久性提升40%以上;钢筋采购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搭配9米、12米规格,损耗率降低至3%以下,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
应用赋能:智能管控,让质量“全程可控”
以“高标准施工”为导向,项目部通过引入智能设备、推广先进工艺,构建起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让科技成为工程质量的“守护神”。
在检测环节,项目部配备超声波成孔成槽检测仪“透视” 桩基浇筑密实度、数显式混凝土回弹仪精准测定结构强度,实时掌握钢筋机械连接质量与隧道混凝土完整性,实现“问题早发现、隐患早排除”。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广6项“四新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通过温控系统将温差控制在25℃以内;高强钢筋直螺纹连接工艺使接头强度提升30%;盘扣式脚手架实现“搭拆快、承载力强”;预铺反粘防水板与三段式止水螺杆组合,将隧道渗漏率降至0.1% 以下;深基坑施工监测系统实时传输位移数据,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5分钟。
在施工组织中,科技应用贯穿全流程:人工顶管作业加入“触变泥浆润滑+水泥置换工序”,减少管壁摩擦阻力,确保管节顶进精度达毫米级;雨水、电力管道施工采用“反挖回填”工艺,通过分层压实监测保障基坑压实度≥96%;牧华路路口改造前,利用BIM模型预演迁改与保通方案,减少现场返工率80%,为项目二次经营奠定基础。
成果转化:沉淀智慧,让创新“形成体系”
通过“总结-提炼-推广”三步走,项目部将实践经验升华为技术成果,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库”,让创新价值持续释放。
针对富水砂卵石地层施工难题,团队完成《富水砂卵石地层明挖隧道管井降水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课题,形成“管井布置-降水速率-动态调整”成套技术;立项《市政隧道基坑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研究》,推动施工废弃物回收率提升至92%;启动《高富水城市明挖框架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为同类工程提供技术参考。目前,已发表《富水地层明挖隧道防水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富水地层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等6篇核心技术论文,获实用新型专利《富水砂卵石明挖隧道管井》1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浅埋明挖下穿隧道支护结构》1项。
为让成果“活起来”,项目部建立“专题培训+师徒结对”机制:技术骨干定期分享创新案例,青年员工参与课题攻关,形成“老带新”的技术传承链。截至目前,已有12名青年员工成长为技术能手,推动3项创新成果在公司其他项目落地应用。
从工艺突破到智能管控,从成果沉淀到人才培育,水电十五局成都五环路(双流段)PPP项目成新蒲下穿隧道工程以科技创新为笔,在城市基建的画卷上写下“高效、优质、绿色”的答卷。未来,项目部将持续深耕新质生产力培育,让科技赋能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以电建智慧为更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