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雾仍萦绕祁连山肩头,第一缕阳光已爬上肃南皇城抽水蓄能建设管理营地的屋脊。这座扎根高寒高原的现代化营地,正从荒芜中崛起。
2024年9月,电建人踏入这片无水无电的荒凉之地;2025年盛夏,8栋主楼提前封顶,建设热潮涌动山间。12个月的坚守,让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的营地初现雏形。它不仅是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神经中枢”,更是中国水电十五局叩开抽水蓄能管理营地建设新领域的“开山之钥”。
逆境开局——在荒芜中扎下根脉
2024年深秋,项目负责人李相站在肃南县皇城镇的山坳里,4.6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只有零星林草与呼啸山风。他在日记里写下:“一条河、一片山、一群羊,有种凄美感。”随即补上:“我来了,我来干、我能干、能干好。”这誓言,成了团队的精神旗帜。
生存挑战接踵而至。首批2名管理人员带着当地劳力清理场地,中午啃干粮,傍晚驱车60公里回武威租房休息,遇暴雨便在车里躲避。施工队伍进场后,电力从农户家“借”,宿舍与办公室不能同时供电,供暖和厨房得错峰用电;饮用水每天从农户家拉运,一桶桶搬回活动板房;施工现场靠150千瓦发电机运转,寒冬里优先保障发电供暖。
自然环境的考验更为残酷。项目所在地冬季严寒期长达120天,3至6月沙尘暴频发,7至9月暴雨集中,全年有效施工期不足200天。2024年9月3日,持续暴雨引发泥石流,项目部启动防汛预案,党支部书记带头组成抢险队,帮村民清理道路、维修水井,获皇城镇政府表扬信与锦旗。大家深知,在这里施工,既要与时间赛跑,更要与自然抗衡。
为缓解员工心理落差,项目部设篮球场、活动室,每周组织员工分批返城,定期举办茶话会。“虽然条件苦,但心是暖的。”项目安全总监李宇超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份温暖让团队在祁连群山中扎下根。
攻坚之战——在挑战中突破前行
“进场即攻坚,启动即加速”不是口号,而是整个团队是工作常态。面对紧迫工期与恶劣环境,他们以科学规划和拼劲攻克难关。
沉浸式体验馆施工极具挑战,其造型紧扣电建LOGO元素,曲线复杂的屋顶让模板支设难度极大。“支模图纸改了9版。”项目技术负责人张震说。团队创新采用参数化建模技术,将曲线幕墙拆解为标准单元,定制幕墙单元、优化连接技术,避免变形;运用“地面拼装+整体提升”方式,借工业级数控加工保证构件精度;施工前通过可视化技术交底,严格执行三检制,确保设计落地,为这一“地标建筑”筑牢质量根基。
2025年5月12日,2号楼作为首栋楼正式封顶,为后续工程推进开了个好头。截至7月10日,综合办公楼、活动中心、沉浸式体验馆等8栋主楼提前28天封顶。
这是团队克服极端天气、工人流失等挑战的成果。为抢工期,团队科学规划流程,非恶劣季节延长作业时间,增加班组平行施工,压缩工序衔接耗时;每周复盘进度偏差,平衡安全与效率。“我们就像走钢丝,既要快,又要稳。”项目经理说。
目前,项目进入二次结构及装修阶段:1号、2号值班公寓内外墙抹灰和地辐热施工完成;3号值班公寓砌体完成、外墙抹灰达70%;业主公寓、辅助办公楼等按计划推进,每一步都凝结着众人的汗水。
品牌之光——在奉献中升华价值
肃南皇城抽水蓄能建设管理营地,不仅有管理办公功能,更具深远战略意义与社会价值。作为水电十五局首个抽水蓄能管理营地项目,其意义重大。团队摸索出高寒地区房建施工标准,形成可复制的管理经验,为公司进驻新领域奠定基础。EPC总承包模式的成功,提升了公司在同类项目中的竞争力,利于后续中标。
在皇城抽水蓄能项目蓝图中,管理营地项目是工程推进的“神经中枢”与“后勤要塞”。作为核心配套设施,它将承担全周期管理指挥、行政办公、技术调度等职能,为数千参建人员搭建协同平台,保障电站从建设到运营有序推进,其建设速度与质量直接关系到这一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能否如期投用。
长远来看,营地价值将随电站投用持续释放。皇城抽水蓄能电站是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的关键支撑,投用后能提升甘肃电网调峰能力,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助力“双碳”目标。营地作为电站“大脑”,将吸引人才聚集,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引擎”,让祁连山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从无水无电到8栋楼封顶,从沙尘中坚守到暴雨中担当,电建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祁连山打响攻坚战。项目计划2025年11月30日竣工。届时,这座现代化营地不仅是管理中心,更是见证——电建人在逆境中创造可能,见证水电十五局开拓新领域,见证新能源产业在西北大地蓬勃兴起。
祁连山的风仍在吹,却已带着希望。那些留在群山中的脚印,终将生长出更繁茂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