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七航党建】“七航党建”领航高原筑路丰碑

来源:第一工程公司 作者:徐礼亮 时间:2025-07-07 16:22 分享

入夏的青海高原,骄阳似火,紫外线灼烤着大地,却挡不住黄河岸边涌动的建设热潮。在海南州兴海与贵南交界处,G572公路改线工程的建设者们正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斗志昼夜奋战。作为羊曲水电站重要配套项目,这段全长5.4公里的道路,不仅承载着消除滑坡隐患、畅通区域交通的重任,更成为“七航党建”品牌在高原大地的生动实践场——政治领航定向、思想引航聚魂、基层保航攻坚、人才助航赋能、文化赋航铸魂、清廉护航守正、同心远航聚力,七大“航标”正指引着建设者们在海拔3100米的高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政治领航:把舵定向,锚定民生坐标

清晨的羊曲河畔,项目部党员活动室里早已坐满了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设施建设要既算经济账,更算民生账、长远账’,咱们的改线工程,就是要把政治要求转化为守护群众安全的实际行动。”项目党支部书记在主题党日活动中,指着墙上的工程示意图郑重说道。

羊曲水电站作为黄河干流龙羊峡以上重要梯级电站,其建设对青海能源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近坝库岸H1滑坡体及1号变形体,却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G572公路——这条连接G214线和S101线西久公路的关键通道,有660米路段穿越滑坡体顶部后缘。一旦水电站蓄水引发库岸再造,既有公路将面临中断风险,沿线的牧民出行和物资运输将陷入困境。

“党组织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这一刻就是决策力、行动力。”项目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攻坚组,将改线工程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3次组织地质专家、党员骨干徒步踏勘滑坡体,最终确定“绕避核心区、稳固边坡体、同步保通行”的施工方案。临时保通路用52天完成了六十余万方的土方开挖任务,顺利实现项目临时保通路贯通建成通车的目标。创造了高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电建速度”,这正是“政治领航”在重大民生工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生动写照。

思想引航:红色铸魂,点燃奋斗激情

“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在青海留下了‘半截皮带’的故事,今天我们在同样的高原上修路,就是要传承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在项目部的“主题党日”里,支部副书记张新利向年轻建设者讲述着红色故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项目部以“七航党建”之“思想引航”为抓手,利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每日一学”“研讨交流”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与工程建设实际相结合。

共青团员薛晨帆在日记中写道,“第一次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时,我就想起了工地上为牧民预留的牲畜通道——共产党的初心,就是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如今,这位25岁的年轻人主动请缨值守最危险的边坡防护段,手持卷尺反复丈量截水沟尺寸,“图纸要求深80公分,我必须再加5公分,雨季才能兜住山水。就像党为群众办事,得多想一步、多做一分,才能让老百姓真放心。”

在思想引领下,“七一的红色精神”已化作建设者们的行动自觉,党员带头签下“军令状”、青年突击队员挂上“先锋岗”胸牌,200余名建设者凝聚成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基层保航:堡垒前移,筑牢攻坚阵地

走进羊曲大桥施工现场,8号空心薄壁墩上的党旗在烈日下格外醒目。这座高53.7米的桥墩是改线工程的“咽喉”,浇筑精度要求极高。党员刘建涛正带领工友校准钢筋间距:“每根钢筋间距误差必须控制在2毫米内,就像党员的纪律,容不得半点松懈。”

基层党组织是战斗堡垒,党员是先锋旗帜。项目部将党支部建在工地上,成立“党员突击队”,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施工效能。在路基开挖现场,挖掘机的铲斗精准啃下边坡土石方,紧随其后的工人迅速进行培土镶边,截水沟的混凝土浇筑沿着山势蜿蜒伸展。“这里地质松散,稍不留神就会引发坍塌。”党员突击队队长白国鹏每天带着队员徒步检查3公里路段,靴底磨破了3双,笔记本上记满了200多条边坡监测数据。

最令人振奋的是临时保通路的贯通。为确保施工期间牧民正常通行,需先修一条全长2.9公里的临时道路。党员骨干带头,在海拔3100米的高原奋战60余天,终于让7.5米宽的砂砾路面提前通车。如今,满载建材的卡车与牧民的摩托车在这条路上有序穿行,“基层保航”的成效,就写在往来群众的笑脸里。

人才助航:赋能成长,锻造过硬队伍

“小王,你看这个涵洞模板的支撑角度,必须根据青海的冻土特性调整,否则夏季融沉会导致开裂。”在涵洞预制场,工区长侯富德正在给年轻技术员王维龙现场教学。这是项目部“导师带徒”计划的一个缩影——通过“党员技术骨干+青年职工”的结对模式,已培养出3名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七航党建”之“人才助航”,核心是“育新人、强队伍、促创新”。项目部搭建了“职工夜校”,邀请公司内外桥梁、公路的专家开展培训。

“在这里,只要肯钻研,就有成长的舞台。”工程管理部负责人王瑞航感慨道。

项目部积极培养和鼓励年轻技术干部,近两年已有3名青年职工分别被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员”以及陕西省建设工会“优秀个人”;推荐一名青年干部从项目总工走上项目负责人岗位。这支由汉、苗等多民族组成的人才队伍,正成为羊曲建设的“硬核支撑”。

文化赋航:铸魂聚力,厚植精神沃土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项目部以“文化赋航”为抓手,打造了“三色文化”体系: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红色故事)、蓝色文化(工匠精神、技术创新)、绿色文化(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在“工地文化墙”上,既有“三线建设”时期的奋斗故事,也有当代建设者的风采展示;在“职工书屋”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与《高原公路施工技术》并排摆放,成为大家的“精神粮仓”。

最动人的是民族团结的画卷。汉族师傅教藏族青年扎西操作装载机,回族厨师马师傅特意为少数民族职工准备清真餐……“建设+惠民”的实践,让“三个离不开”思想深植人心。卓玛阿妈常说:“你们修路修到了咱心坎里,就像当年的红军,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

清廉护航:严守底线,筑牢廉洁防线

“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都要经得起百年考验,更要经得起良心和纪律的检验。”在预制场,党员崔志明正对照图纸仔细核查每一批建材,他手中的“材料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材料进场时间、规格、检验结果。

项目部将“清廉护航”贯穿工程始终,构建了“教育+制度+监督”的廉洁防控体系。开工前签订《“倡廉洁”从业承诺》《合规承诺书》,施工中开展“廉洁警示教育”活动,设立“意见箱”和举报电话;支部书记赠送全体员工《致全体干部员工及家属的清廉家书》,党员干部带头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监督。

“在高原修路,既要耐得住艰苦,更要守得住清贫。”项目纪检委员王波介绍,项目部还与当地纪委监委建立联动机制,至今未发生一起违纪违法案件。从钢筋间距的2毫米误差控制,到工程款项的每一分审计,“清廉”二字已成为羊曲建设者的职业底色。

同心远航:共建共享,绘就发展蓝图

暮色渐浓,羊曲河畔的混凝土浇筑现场依旧灯火通明。刚完成碾压的路基如黑色缎带向远方延展,临时保通路的砂砾路面上,藏族牧民的摩托车队载着欢声笑语驶过,车灯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温暖的光痕。这灯光里,有建设者的坚守,更有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心远航”,是“七航党建”的落脚点——既要建好工程,更要惠及民生、带动发展。施工中,项目部鼓励协作队伍优先聘用当地牧民参与建设,为1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将拆除旧涵洞产生的混凝土废料重新破碎,用于牧民定居点的道路硬化;在边坡防护时播下的耐旱草种,不仅固土保水,未来还能为牧民提供牧草。

更深远的是,这条改线路将串联起沿线的光伏园区、藏文化旅游区、生态畜牧业基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黄金通道”。

党旗高扬,远航正当时。这条承载着民生与发展希望的改线路,不仅消除了滑坡体对G572公路的威胁,更成为“七航党建”品牌在高原实践的生动注脚。政治领航把稳方向,思想引航凝聚共识,基层保航攻克难关,人才助航夯实根基,文化赋航铸牢精神,清廉护航坚守底线,同心远航奔向未来——七大“航标”指引下,建设者们用汗水与智慧,将“人民至上”的承诺浇筑成屹立不倒的时代丰碑。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