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一江碧水润渝西

——水电十五局重庆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核心枢纽金刚沱泵站建设纪实

来源:党委工作部 作者:贺小平 时间:2025-05-08 16:17 分享

长江之畔,春潮涌动。2025年4月2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由水电十五局承建的重庆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核心枢纽——金刚沱泵站顺利封顶。这座深嵌在江津区油溪镇长江左岸的“龙首工程”,以81米的基坑深度、36兆瓦的装机容量、28.6立方米/秒的设计流量,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水源泵站。从2021年进场施工到2025年主体竣工,水电十五局建设者用一千八百多个日夜的坚守,在巴渝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战天斗地、治水兴邦的壮丽史诗。

临危受命:破解渝西的“千年水困” 

渝西地区,因为地貌原因,一直面临工程性缺水问题,长期被水在江中流,人在岸上愁的困境所笼罩。这片涵盖11个区县、1.1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人均水资源量仅581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渝西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让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的矛盾愈发尖锐。

2019年,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立项。这项重庆水利史上投资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工程,肩负着两江互济、东西互调”的使命。其中,金刚沱泵站作为南片大集中”供水体系的首级泵站,承担着70%的总供水量,被誉为整个工程的龙首”。

“接到中标通知时,我们既激动又倍感压力。”水电十五局渝西工程项目负责人吴松回忆道。这座重庆唯一的大(1)型泵站,需要在长江左岸开挖81米深的基坑,建设22座总长81公里的隧洞,分布在含煤地层和瓦斯富集区。更具挑战的是,这条工程管线需穿越8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317座水塘,涉及多处生态保护红线。

2021年初冬,水电十五局组建 “先遣队”进驻江津区油溪镇,着手金刚沱泵站项目建设。初到现场,连绵的丘陵、密布的水网和复杂的地形条件给了建设者一个“下马威”。项目总工程师王左带领技术团队在两个月内完成了全地形图测绘。正是这份详尽的测绘图,为后续施工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壁攻坚:深基坑里的“地心探险”

2020年3月,金刚沱泵站基坑开挖工程正式启动。这个相当于27层楼高的“超级大坑”,从上到下分为12个开挖台阶,每层都面临不同的地质考验——上部是松散的砂砾石夹土层,下部是遇水易风化的泥岩,地下水位线仅低于地表3米。

为攻克深基坑施工难题,团队创新采用“分级开挖、边挖边护”工艺:每开挖6-8米就立即进行锚杆、锚索和混凝土喷护,形成坚固的“锁坡铠甲”。

在开挖出的310万立方米土石方中,约80万立方米合格的泥岩料被运往15公里外的圣中水库大坝填筑。为解决运输难题,工程师设计出螺旋状下基坑道路,配备智能调度系统,高峰期每天有300辆渣土车有序往返,创下日均运输1.2万立方米的纪录。

2023年12月13日,随着最后一斗渣土被运出,历时33个月的基坑开挖工程圆满收官。经第三方检测,基坑变形量控制在3厘米以内,远低于规范要求的10厘米,创造了深基坑施工的“电建速度”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智慧泵站”

在金刚沱泵站BIM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一座与实体建筑1:1映射的数字泵站正在实时运行。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设者可以清晰察看每一根钢筋的位置、每一处管线的流量、每一台设备的参数。

“这是重庆首个全生命周期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水利工程。”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负责人自豪地说。从设计阶段开始,团队就建立了包含地质、结构、机电等12个专业的BIM模型,通过碰撞检测,提前发现并解决了386处设计冲突,节约了近千万元的返工成本。

在水泵选型上,项目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和企业,历经18个月研发出新型立式离心泵。这款水泵的转轮效率达到91.32%,比行业标准高出5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约用电1200万千瓦时。“仅这一项创新,就能在泵站运营期内节省电费超亿元。”他算了一笔经济账。

针对长江水位变化大的特点,项目团队创新设计了“浮动式取水头部”。这个重达1200吨的钢结构装置,深入长江主流约320米,采取顶部取水方式。为将其精准安装到水下预定位置,水电十五局技术人员创新性地将无人测量船、水下机器人和实时定位系统相结合,最终实现了毫米级的安装精度。

民生为本:泵站建设的“企地共建”

金刚沱泵站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曲和谐共生的民生乐章。工程涉及油溪镇3个村的127户村民搬迁,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项目部的重要课题。

“刚开始,不少村民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项目安全负责人陆坤回忆道。为此,项目部成立了“移民帮扶小组”,挨家挨户宣讲政策,组织村民参观新建的安置小区。68岁的刘奶奶记得,工作人员带着她看了三次新房,详细讲解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政策,还帮她的儿子在工地找到了一份驾驶员的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为减少施工噪音对周边村庄的影响,主动将爆破作业时间调整至白天,并采用“浅孔、密孔、小药量”的爆破工艺。当得知油溪镇金刚社区的灌溉渠因施工受损后,项目部仅用15天就修建了一条长1.2公里的新渠道,保障了50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

“工程建设不仅要利长远,更要解近忧。”项目副经理武鹏翔说。在渝西工程整体竣工前,项目部协助地方政府建设了长江中上游最大的临时取水趸船,每天向江津、璧山等地供水10万立方米,累计解决了70万人的用水难题。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为工地送来新鲜蔬菜,谱写了新时代的“企地共建”聚合力的新篇章。

碧水西流:润泽万家的“幸福答卷”

站在即将竣工的金刚沱泵站顶部远眺,长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东去,而泵站的出水塔正将江水引入地下隧洞,奔向渝西大地。这座总投资15.7亿元、历时42个月建设的水利枢纽,每天将向渝西地区输送250万吨长江水,年供水量达7亿立方米。

在泵站控制室,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自动化控制系统。“建成后,整个泵站将实现无人值守,通过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控运行状态。”他演示着操作流程,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段管线的压力、流量和水质数据。这套系统可在15秒内完成故障诊断,确保供水安全稳定。

受益的不仅是城市居民。在永川区仙龙镇的万亩稻田里,种粮大户管永看着新建的灌溉渠喜上眉梢:“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长江水直接送到田头,再也不用担心干旱了。”据测算,工程建成后,渝西地区农业灌溉保证率将从50%提升至75%,工业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态改善。通过退还被挤占的农业用水,渝西地区的17条次级河流将恢复生态流量,干涸多年的湿地将重现生机。在璧山区观音塘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已经开始规划水系修复方案,期待着长江水带来的生态红利。

从深基坑开挖到隧洞贯通,从移民安置到科技创新,水电十五局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座民心工程、生态工程。当第一股长江水流经金刚沱泵站,奔向渝西千万家时,它承载的不仅是生命之水,更是新时代建设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金刚沱泵站如同一座丰碑,见证着中国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也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而对于水电十五局的建设者们来说,这只是他们治水兴邦征程中的一个驿站,更多的水利奇迹,正在祖国的大地上等待着他们去创造。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