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西北隅,光明区曾如一颗蒙尘的明珠,纵横交错的管网如同衰老的脉络,让碧水清波逐渐失色。当城市发展的浪潮裹挟着生态隐忧奔涌而来,一场关乎民生福祉与城市未来的水生态救赎之旅——光明区存量排水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应运而生。中电建生态联合水电十五局施工团队以匠心为笔、科技为墨,在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勾勒出生态重生的壮美画卷,奏响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乐章。
清波重塑光明韵 管网织就生态图
“以前这条河又臭又脏,路过都得捂着鼻子。现在水清了,鱼也回来了,晚上还能在这儿散散步,变化太大了!”光明区居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尽了工程带来的蜕变。曾几何时,光明区部分区域老旧管网错综复杂,雨污混流导致河道浑浊发臭、岸草疯长,居民对清澈河道的怀念只能藏在心底。而光明区存量排水设施提质增效工程的推进,正让这片水域重焕生机。
该项目覆盖公明、马田街道12个社区,涉及93.97公里管网新建与修复、520个管网整治点位及4座泵站、暗涵等排水设施的系统改造。设计团队以“全域覆盖、精准摸排”为策略,对545个城中村、工业小区及市政存量管网开展地毯式排查,累计检测管道136.4公里。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数字大脑”,将每一根管道的位置、管径、破损情况等数据可视化,为后续改造奠定了精准基础。工程管理部主任屈钊比喻道:“这就像给城市排水系统做了次全面体检,哪里‘生病’一目了然。”
针对破损管道,项目采用“检测-修复-优化”一体化方案,对22.28公里管道运用CIPP树脂固化、紫外光固化全内衬等非开挖技术,将原本15天的工期缩短至3-5天,既不影响居民出行,又提升了三倍施工效率。施工队长王卫超介绍:“不用挖开路面,以前半个月的活儿现在几天搞定,街坊们都夸省事。”同步整改的3060处雨污错接点,让雨水与污水分流而行,如今河道水质从劣五类提升至四类,部分河段达三类,岸边重现水草摇曳、鱼群畅游的景象,成为居民晨练、夜跑的生态长廊。
泵站升级改造更成为区域地标。外立面采用清水混凝土与玻璃幕墙设计,融合现代美学与智能运维理念;内部搭载远程监控系统,暴雨时可自动启停泵机,排涝效率提升40%。“现在泵站不仅能防汛,还成了网红打卡点。”项目负责人吴宪生笑言。据监测数据显示,工程实施后河道生态修复面积超2万平方米,光明区正以“水清、岸绿、景美”的新面貌,让“蒙尘明珠”重焕光彩。
匠心破局克难关 创新赋能展新颜
“巷道太窄,大型机械进不来,工期又紧,怎么办?”城中村施工的难题曾让项目团队倍感压力。光明区工程60%作业面宽度不足1.5米,地下管线更涉及电力、通信、燃气等多类设施,历史资料缺失让施工如履薄冰。但施工团队以匠心为刃、创新为甲,逐一破解困局。
面对狭窄工作面,团队自研1.2米宽的小型管道铺设机,日均铺设效率达80米,并在某城中村采用“微型挖掘机+人工辅助”模式,安全员全程监控房屋地基安全距离。为减少扰民,团队建立“错峰施工”机制,“我们避开午休和夜间时段,还挨家挨户发了便民通知。”这种“微创式”施工让居民满意度达96%。针对地下管线复杂问题,探测组运用地质雷达与人工探挖结合的方式,耗时3个月绘制出详细管线图,对关键燃气管道采用“钢套管保护+实时位移监测”,实现施工全程“零事故”。
科技创新为工程注入强劲动力。租赁的模块化集成板房工厂预制率100%,4小时完成拼装,95%构配件可周转至下一个项目,减少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垃圾量下降90%;部署56套TSP在线监测设备,24小时监控扬尘噪音,超标时自动启动降尘水炮;98%作业面覆盖视频监控,结合AI识别技术预警安全隐患。检测员李伟伟感叹:“以前下井检测又危险又辛苦,现在用CCTV内窥设备,不用下井就能看清管道内部。”除此之外,项目还应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 16个子项,从绿色施工到智能建造,形成了一套城市管网改造的“智慧方案”。
从城中村巷道的“毫米级“精细作业,到地下管线的“排雷式”精准探测,再到全流程的技术创新,施工团队以”破局思维”攻克了城市更新中的典型难题。项目总工程师张义彪总结:“这些经验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证明城市更新能既保进度,又保民生。”
惠泽民生谱华章 赋能发展启新程
“环境好了,企业愿意来投资,我们找工作也更容易了,这工程真是造福一方啊!”光明区居民张先生的感叹,道破了工程的深层价值。这项惠及超35万居民的工程,通过生态治理与设施升级,既提升了区域生态价值,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生态改善直接带动经济活力:良好的水环境吸引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1个国家级+3个省级”中小企业园区,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产业加速聚集。某企业负责人坦言:“选择光明区,就是看中这里从‘污’到‘清’的生态蜕变和发展潜力。”据评估,工程使周边土地价值提升约15%,年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居民生活质量也显著提升,告别污水横流后,周边社区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下降12%,傍晚的河道边,散步、跳广场舞的居民络绎不绝,形成“水清岸绿人欢”的和谐图景。
从“治污”到“提质”,光明区成为全市生态修复标杆。其斩获的深圳市优质结构工程奖、8项专利、3项工法等20项荣誉,不仅是对建设者的肯定,更成为光明区招商引资的绿色名片。项目负责人在庆功会上感慨:“荣誉是其次,看到居民在河边笑,企业愿意来扎根,才是最大的成就。”
如今的光明区,正以管网为“脉络”、以科技为“活力”,绘就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新篇。从管网改造到生态重塑,从技术创新到民生改善,这项工程如一条流动的生态纽带,守护着城市的碧水蓝天,更见证着光明区从“生态隐忧”到“光明未来”的时代蝶变,为深圳建设 “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写下生动注脚。
暮色中的光明区,河道波光与城市灯火交相辉映,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这里的每一寸清渠、每一处泵站,都镌刻着中电建生态公司与水电十五局团队攻坚克难的奋斗印记。他们以匠心为舟,以科技为桨,破城市发展之浪,让蒙尘的明珠重绽华彩。但生态治理永无止境,未来,她们将继续秉持初心,深耕深圳生态建设的广袤沃土,在守护碧水蓝天的征程中书写更多壮丽篇章,为绘就大美深圳的生态宏图持续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