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最美一线员工】王科普:双面人生 一心测量

来源:第四工程公司 作者:钟意锋 时间:2020-10-23 11:55 分享

奔腾的塞利加尔河看见过他的背影,茂密的老挝丛林里留下过他的足迹;四季如春的南方记得他穿梭的汗水,烈风酷寒的北方忘不了他消瘦的身形——从业12年,他攀高山、走荒原、战极寒、斗酷暑,活跃在国内国外,大江南北。他,是王科普。

1984年5月出生的他,虽还未真正迎来自己的40岁,但关于快要迈进“四十而不惑”的新的年龄阶段的讨论,让他不由得静下心来,回顾一步步走过的路。

“很不容易,幸好自己也算没有把日子荒废。”

难受,但刺激——丛林探险的日子

工程开工前,测量员总是冲在最前面,用双脚丈量滚滚车轮即将驶过的每一寸土地,用手中的测量仪为施工的展开提供原始数据。

作为中老铁路项目的第一批拓荒者。王科普和测量同事一共八个人,负责整个控制网和加密点的测量工作。他和同事肩背仪器箱,手拿三脚架,依靠GPS和北斗,穿梭于郁郁葱葱的原始山林中。碧空如洗的蓝天,层峦叠嶂的群山,潮湿闷热的气候,蜿蜒曲折的山路,各种各样的虫蛇……提起老挝的那段生活,这是绕不过的记忆。

在老挝的山林中,时常能见到3米长的蟒蛇、1米长的蜈蚣,一咬就是一个疙瘩的红蚁、经常穿梭的竹叶青……“蛇、蜈蚣倒是不算可怕,因为有向导在前面开路,看多了就习惯了。可怕的红蚁和小虫子,毒性真大,一咬就一个疙瘩,十天半个月都消不了,还特别痒,根本没有好的法子去防护。只能硬抗!”王科普笑着说。

老挝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年室外平均温度高达36℃,空气湿度接近100%,即使坐着不动也会湿热难当。扛着沉重的仪器奔走在山沟之间,一走就是十几公里,到达一个目的地后,拿出测量仪器开始测量,测量完后,整理数据,收拾起设备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走不完的路、捂不干的衣服、吃不到的热饭”。这是测量队的日常。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科普和同事圆满完成了全线二等水准120多公里,CPI13个点,CPⅡ77个点的测量任务。

“我还是很怀念那段丛林探险的日子的,特刺激!”王科普笑着说,“那会儿就是废鞋,每天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一双鞋穿不到一个月就磨破了。其他的没啥。现在把我随便放到哪个丛林我都不怕!我跟着向导我学到了很多丛林生存的知识!”

枯燥,但有效——多抄几遍就好

“今天多看一页书,明天就能多吃一顿火锅。”这张王科普贴在电脑上的调皮标签,是他桌子上的一抹亮丽的风景线。忙完手头上繁杂的工作后,他总是习惯于看看这张便签。当被问及为什么会贴这样的一张标签的时候,他笑着说:“我是一个吃货,贴这个能激励我好好看书上进,吃更多好吃的!”

“吃货”?“多吃好吃的”?这是真的吗?

对王科普来说,多年的从业生涯让他清醒的认识到,干测量工作,既需要有登山队员的身体素质,还要有工程师的头脑!测量工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他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提高自己的机会,如饥似渴的“吃下”一切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王科普最好的学习时间。关掉手机,翻开课本,安安静静的办公室里,“沙沙”的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汇成了一首美妙的歌曲。一个笔记本,一支笔,一本参考资料,这是王科普学习的全部装备。“我不习惯听课,也不喜欢背书,这记不住!我用的是笨方法,抄书!虽然枯燥,但是有效。一遍不行就抄两遍,实在不行就再抄一遍!多抄几遍,总能记得住。”谈起学习心得,王科普憨憨的说!

翻开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上的,都是一级建造师的重要考点!“抄书总比看书有效果,至少还是有点印象的!”他解释说。

靠着抄书,他先后考取了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等具有重要分量的证书;能够熟练运用纬地道路设计软件,AutoCAD等施工软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各种证书的加持,让他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气来实现“明天多吃一顿火锅”的梦想!

“下一步,我再努努力,争取能够一次考下一级造价师证书!”他说。对于未来的学习计划,王科普信心满满。

心酸,但无悔——手机里的那个人

10月的巴彦乌兰,天冷风大。工地现场的风很硬,温度基本上都在2-3℃左右,严重时可以到零下10℃,冻得人直发抖。前两天的大雪,又让工地的温度冷了几分。“天冷! 即使把衣服的领子竖了再竖,还是觉得风直往脖子里钻。长这么大,我还很少看见这么大的雪,还没有见识过这么冷的天儿。”王科普说道。

与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相比,一年到头回不了家是他更难以忍受的“心苦”。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没有双休、节假日,每年只有短暂的几天与家人团聚,有时过年都无法回家。常年的野外作业,测量的脚步越走越远,对家人的亏欠却越来越多。

“对我们测量人来说,测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测量。而对家人的愧疚是作为一名测量人最深的痛,也是整个测量行业都有的感受。”入行12年,这是王科普最大的感触。

想妻儿的时候,他只能摸摸视频里的家人;每到“六一”、孩子生日等特殊的日子,他基本上是缺席的爸爸;妻子生二胎时,他陪伴的日子也屈指可数。王科普清楚地记得那次回家看孩子的场面:由于长期在外,和孩子的联系仅仅限于空闲时的视频!当终于休假回到家时,在视频里咿呀学语含糊不清叫着“爸爸”的儿子,却怯生生躲在妈妈的身后,轻声叫着“叔叔”,对妈妈说,“这是手机里的那个人!”“那一刻,心里真不是滋味儿。”王科普不由的哽咽了。

“有时也会怀疑这一天天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既然选择了这行,我会坚定的走下去。我从不后悔选择这个职业,唯一遗憾的是亏欠家人的太多,好在媳妇儿挺理解我的。”

“等孩子长大了,我会告诉他们,我们国内有哪些重要工程是我参与的,又有哪些国外工程是我参与的!天南海北,就没有爸爸没去过的地方!”生活日趋稳定向好,孩子快乐长大是王科普最大的期盼!对未来,王科普充满信心,“生活既要知足常乐,也要不安于现状,加油,打工人。”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