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张春有:十年工程路,坚守初心奔一线

来源:第一工程公司 作者:刘亚芬 时间:2020-04-23 10:30 分享

“小刘,大通河1号桥设计图纸麻烦给我找一下,还有把你统计的桩基设计高程以及复测高程也给我发一份。”这是刚到青海加西项目部时的张春有晚上加班时和同事的对话,白天在工地进行技术指导,晚上依然“挑灯夜战”。

身先士卒,在工地“挥毫泼墨”

打孔浇桩严要求,

风雪无阻必亲守。

铁面无私标准化,

一日一夜工地行。

 

“桥梁上的工程量复核很重要,一点也不能马虎,我们一起复核,认真对比,千万不能马虎......”他和工区的同事在交流工作,一心把工作做到事无巨细。

“康师,今天钻机进尺怎么样,入岩情况如何......”晚上复核图纸工程量的他,白天一上班就到现场去检查工人们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情况。

“莫总,一定要严格要求你们的工人不要使用违禁电器以及煤炉取暖,人身安全一定要放在首位,还有啊,基坑防护一定要严格按照项目部要求做......”一脸严肃的张春有在和施工队的负责人交谈到。

谈到工作,张春有总是一脸严肃,这让好多不熟悉他的人都以为他很难打交道,其实不然,作为东北人,他拥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并且开朗善交。

“工作上的事不能马虎,我不怕得罪人,大家都得做符合规定的事......”这不怕得罪人的东北小伙在工作上就是这么“铁面无私”。

七尺男儿,也有“儿女情长”

阡陌交通心度横,

越是归路纵难行。

双鬓斑白起手盼,

唯有躬身守初心。

“归家之心切,念吾父母之不易,深处异乡,念双亲之心切,故有感而发。”这是2019年年关将至时张春有在朋友圈发的一段感慨。

张春有,一个黑黑高高的东北人,豪爽干脆,有着“工程人,站就站直”的气质。十年工程路,他用满腔热血,在工地上洒下智慧的汗水。他从新疆到国外再到青海,他走过了祖国大地以及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等许许多多地方

测量本领过硬的他,一人扛着一台全站仪,在踏入十五局十年时间里,用测量“丈量”着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他的顽强的精神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蓝图上挥毫泼墨。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一个东北汉子,张春有更是不愿在父母跟前过多的表露自己的情感,但是父母在,已经“远游”数十年的他,更是体会到了工程人对家人的亏欠,终于明白了“儿女情长”也是男儿该有的本色。

一台全站仪,一张图纸,记录了他的成长。“你看我这小麦般健康的肤色,就是测量期间收获的。”刚参加工作时的张春有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会儿,我可是个大老粗,时常因为一个点一个数算错了,一夜的班就白加了。”张春有和同事调侃道。十多年的现场工作下来,现在的他皮肤黝黑,俨然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工地大哥”。

“拿着棱镜杆背个包,在这断断续续10年左右的工程测量生涯中,我在泥里走过,被太阳晒脱皮过,那时候,一个人偷偷的在QQ空间里抱怨,因为父母不会用QQ,这样他们就不会担心了,后来跑的路多了,测得点多了,也就熟能生巧了。

现在我更多的是做施工技术指导,但是测量让我知道需要务实,肯钻研的工匠精神才能把工程工作做好,做到极致。我很感谢干工程测量的那段日子,从选点,规范操作到规整记录等工作都很有学问。很感谢我的青春里,有它(测量)的参与。

这一句感谢,就是张春有对他所从事的行业,对他的青春最好的诠释。

 

初心仍在,坚守大通河畔

一点一线连成面,

上山下河须实勘。

方方砼把桩来浇,

由桩到梁终成桥。

“我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桥梁工程,现在绕了一圈,又回来干桥梁工程了......”张春有和同事聊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十年之久的经历。

“还是要学好技术,多到施工现场去,多像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学习”张春有和刚来工地工作的大学生说道。他总是告诉刚参加工作的我们,一定要多学习,有时间多看书。

作为工区技术负责人,张春有白天要在施工一线去监督工人施工技术,晚上偶尔不加班浇筑混凝土,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拿出一建的书来看

有一次翻看他的书,密密麻麻的笔记让我看到了一个工程人的初心——扎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实战经验。

现在的他,依然坚守在大通河畔,不论风雪击打还是青藏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那份认真。

他用他东北硬汉的初心,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用自己的努力,在为青海加西项目大通河特大桥的全线贯通奉献自己的力量。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