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王晓亮,我竟然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无法将他与一名刚刚入职不到两年的“水电新兵”联系起来。他看起来皮肤粗糙黝黑,看起来和年龄有些不相称。交谈中他有些腼腆,不善言谈,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采矿专业出身的他,2016年毕业后参加工作就来到了大石门项目。一直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吃苦耐劳 、胆大心细,加上持之以恒、勤奋好学的习惯让他成为了一名施工现场名副其实的“老司机 ”。
志存高远,初心不改
在分配工作的时候,王晓亮毅然来到了新疆。初到新疆,用他自己的话说“心里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坐火车刚过甘肃便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荒漠,漫长的路途,黄沙漫天、尘土飞扬。虽然我在大学了解了很多跟工程有关的事例,但是我自己内心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刚到项目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水,因为他们用水需要从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运来,十分宝贵。项目部营区也尚未建好,居住条件艰苦。一同分配的三名同伴都忍受不了这样的艰苦环境纷纷离开了,他抿了抿嘴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我自己的心里也有过波动,但是想想自己当初报考志愿时怀揣的梦想和热爱的工程行业,我还是咬牙挺了下来”。“路是自己选的,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嘛”他笑着说道。调整好心态的他迅速适应了大漠戈壁艰苦的环境,投入到了施工中去。
攻坚克难,心细如发
王晓亮在施工一线总是抢着去干一些难度高风险大的工作,他负责的导流洞开挖施工难度极大。在地质条件极其恶劣极易出现冒顶、坍塌等险情,加上潮湿渗水、气温常常低至零下十几度的情况下,他甚至连续上了六七个月的夜班。
有一次他在带领施工班组进行在导流洞开挖当掘进到370m的位置时,遇到导流洞一侧开挖面突然开始不停的掉石头,最近的离他甚至不到一米远。但他不顾危险,指挥人员机械后撤到安全地带,然后立即将险情上报领导,对开挖出的隧洞采取钢骨架支护、挂网衬砌,边开挖边支护等措施,有效的避免了人员设备损失。
截流围堰施工是水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必须要一次性成功,否则就会影响到下一步工程进度。有一次夜班他在现场指挥围堰填筑时,发现了围堰有发生管涌现象,他及时的指挥人员机械采取上堵下排,及时填料碾压,加固围堰等措施,成功的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在他负责的大坝填筑施工区,左右边坡危峰兀立,近乎垂直,大坝填筑区最窄处仅有21m宽,加上岩石破碎,随时都可能有落石滚下,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填筑过程中他严格要求工程施工工艺确保质量,认真把关,不打折扣。
“哎哎,师傅你这个地方摊铺厚度太厚了,这会造成碾压效果不好,影响质量,马上整改”;“师傅,你那个边角都没有夯到位,马上过来把这个地方夯实”。工地上到处是他的身影和填坝中每层厚度、碾压遍数,每道工序他都要精量实测,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设计要求。
正是他的斤斤计较、铁面无私,大家都觉得他的身上有一股关中“楞娃”的劲儿。但是他也是工人们最放心的一双“眼睛”,施工过程中,每次发生山石飞落,他都会及时发现用对讲机指挥施工中的机械人员撤离,用王晓亮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上班神经就高度紧张。
只争朝夕,敏而好学
作为一名施工员,王晓亮很少有时间静下来学习,他说“我必须得趁着年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适应工作要求”。只要一有时间,他都会坐下来仔细研究施工设计图,遇到不懂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把图纸弄懂吃透;或者找来各自施工技术、质量规范等方面的书来钻研,把各种施工技术工艺、规范要求烂熟于心。
同时他还主动去钻研爆破技术,他说师傅曾经告诉我爆破是一门艺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因此他决心要掌握这门艺术,通过自己勤奋努力的学习,他逐渐的成为一个爆破行家。
在一次开挖前期爆破设计中,他根据自己计算的炸药用量指出了作业队上报药量超标。最终他用自己准确的计算结果,使得作业队心服口服,为项目节约了成本。
通过自己近两年的努力和坚持,王晓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所负责的施工任务,都高质量,按时完工。他的付出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还曾经获得了项目部二公司优秀青年技术干部的称号。正如王晓亮自己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今天的磨难是对明天自己最好的礼物,自己一定会更加优秀”。就像项目部大门口的标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