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只需一朵花开的时间。那些忙碌的时光,艰辛的付出,经过时间的沉淀,终将成为飞跃的起点。
黄辉,一位“80后”的技术青年,一个肩抗着家人希望、领导期望的有为青年,他拼在一线,努力作为,用汗水书写着一个年轻技术员成长的故事。
初到项目
2014年,黄辉从“象牙塔”的校园生活来到了延安引黄项目部。虽然,在来之前,对繁忙的工地生活他已在脑海做了无数次的联想,可是初到项目,他依然有些不适应,僵硬的钢筋混凝土、简易板房,这些曾有了解、甚至熟知的事物,像是变了样子,让他感到陌生
随之而来的是工作中的问题,他发现,在课本上学到的技术条款在实际要用的时候,并不那么好使,到了施工现场的黄辉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用老同志的话来讲就是,“唉,新分的年轻学生能干个啥?顶不上事。”
有些挫败的黄辉,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状态,默默的在心里下了决心,“一定要干出点成绩来!”
幸运的是,项目很快为新学生组织了导师带徒活动,他也如愿有了一位言传身教的师傅。
“师傅,这个怎么看不懂,再给我讲讲”。
“师傅,去现场的时候一定带上我”。
从此,黄辉成了师傅的“小尾巴”,跟前跟后的黏着师傅问东问西。
渐渐的,对眼前这个肯钻研、肯学习、能吃苦的年轻人,身边的同事都啧啧称赞。
“好样的,黄辉,加油”!得到了大家的初步认可和鼓励,黄辉的心里踏实多了,在通往未来的路上,黄辉迈出了精彩的第一步。
精进不休
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黄辉始终保持着“精进不休”的状态。他在项目接触到第一项工作就是在文安驿隧洞工作面负责放线。有了正式的负责业务,黄辉心里异常的兴奋和激动,同时,他又有点犯怵,以前只是在书本上学过放线的方法和要点,现在要亲身实地的接触这项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
“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努力,才会有进步”,黄辉这么给自己鼓劲。为了做好放线工作,黄辉坚持每个开挖循环都进洞复核轴线,工人都还没进洞时,他就早早的扛着仪器候着了。
为了填补专业知识的缺口,黄辉利用下班的时间、午休息的时间如饥似渴的汲取着技术知识。
夜里,他宿舍的灯总是亮到很晚,有时候在书桌前翻阅书籍,记笔记,有时候他抱着手机认真的读着什么。其实,那是他通过关注的工程技术知识公众号朗读记忆最新的技术法规。
天道酬勤,很快的,黄辉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渐渐的,大家看到一个对工作业务颇有自信的黄辉,在863米的隧洞贯通中,他以误差不到1厘米的标准出色的完成了工作。
成长蜕变
在文安驿隧洞施工中,黄辉以他肯钻肯干的工作状态和快速提升的技术能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随后,黄辉被委派负责管线3标的技术工作,这对他来说, 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也是这次挑战让年轻的黄辉完成了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项目技术骨干的成长蜕变。
黄辉再次在心里下了决心,“管线3标一定要是最先贯通的一个标段”,之后,他每天坚守在工地一线,狠抓现场施工管理,提强度,赶进度,及时组织技术交底,优化施工方案。
管线3标受地形影响设计变更较多,面临每一次的变更,他白天以最快时间完成地形测量,晚上又加班绘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今日事今日毕,明日自有明日事”。
黄辉每天顶着太阳穿梭在各个作业面,各个施工点之间,经常见到他在施工现场一手捧着图纸,一面认真的跟大家讲解,丝毫顾及不到额上渗出的汗珠。
艰辛的付出总能换来收获的果实,在他的认真组织和指导下,管线3标提前实现了管道安装工作,并且水压试验一次性成功,这也再次印证了他的技术能力。
“不容易,小伙子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学生成为项目的技术骨干,这背后艰辛的付出,只有他自己明白”,这是黄辉的领导对这个小伙子的中肯评价。
三年的时间里,黄辉认认真真,用拼搏的勇气和挥洒的汗水,一步一步完成了一个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蜕变,而这仅仅只是他再次飞跃的起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