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采风进项目】旧时光的信

来源:路桥公司 作者:张馨予 时间:2025-09-25 09:37 分享

亲爱的老友:

展信佳。

前几日整理书房,翻到了一本封皮泛褐的硬壳相册,纸页间还沾着些经年的细屑。扉页里夹着张黑白照片,是三十年前我初到黄石老工业区时拍的。照片上,砖墙爬着青苔,烟囱吐着淡烟,穿蓝工装的工友们弓着腰,安全帽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就想给你写封信,讲讲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

如今再去黄石老工业区,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爬山虎漫过半面旧墙,和远处的玻璃楼宇相映;旧时的烟囱刷了浅灰漆,成了年轻人打卡的地标。广场上,老人摇着蒲扇聊天,孩子围着翻新的老厂房奔跑,笑声落在旧窗棂上,格外清脆。可每当看到这光景,2024年夏天的记忆就会翻涌而来——那时我还是项目上的技术员,在地质里、延安岭、老人大、KT楼四个工区,和同事们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夜。

地质里片区的那面老墙,我至今记得它粗糙的触感。那是个闷热的午后,蝉鸣聒噪得让人烦躁,我抱着图纸路过,瞧见王师傅蹲在墙根铺沥青卷材。他手指被烫得发红,却紧紧攥着张皱巴巴的施工规范。后来我才知晓,这份规范是周总工带着技术组熬了5个通宵,改了3版才定下来的。为了找到适配老墙的材料,他们试遍了市面上十几种卷材,最终选定的那种,既能抵抗南方的潮湿,又不会损伤墙体。朱书记也蹲在一旁,手里的卷尺拉得笔直,连卷材的铺贴角度都要精确到毫米。当时我还觉得他们太过较真,直到三十年后再看那面老墙,历经风雨依旧没有渗水,才懂那份“死磕”里藏着的匠心与责任。

延安岭工区的泥泞路,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狼狈与感动。那年梅雨季格外漫长,工地的临时路被雨水泡得稀烂,一脚踩下去能陷到脚踝。那天要把精密观测仪运到作业点,仪器既怕震又怕潮,我们围着泥路犯愁时,郭工突然脱掉外套,喊了句“工程不等人!”,转身就叫来了四个工友。他们蹲在泥水里,有的用铁锹铲积水,有的扛着钢板铺路,还用铁丝把钢板缝隙扎紧,钉上防滑条。不过十分钟,一条窄窄的“钢板路”就通了。我抱着仪器走在上面,听着脚下钢板发出的“哐当”声,看着郭工满腿的泥点,突然明白了他常说的“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担当。

老人大工区的改造,最让我记挂的是朱书记说的“要留温度”。当时讨论改造方案,有人提议拆了重建,既省事又好看。可朱书记却带着我们在社区走了三天,听老人们念叨“这房子住了一辈子,舍不得”,看孩子们在院子里追着蝴蝶嬉戏。最后定下来改造成社区文化中心,他还特意叮嘱:“要留无障碍通道,方便老人轮椅通行;地面得选防滑的,让孩子们跑着安全;外墙的砖别全换,留着原来的纹路,老邻居们看着也亲切。”如今每次路过那里,都能看到窗子里亮着暖黄的灯,老人们在下棋,孩子们在看书,那一刻总觉得,我们当年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了这里浓浓的烟火气。

KT楼的智慧系统里,藏着小王的“倔脾气”。钢筋加工车间的自动化设备刚到的时候,切割精度总差1毫米,厂家工程师都说“差不多就行”,可小王偏不答应。他抱着说明书熬了三个晚上,一个个调试设备参数,最后还自己编了程序,硬是把误差降到了0.5毫米。施工电梯的智能报警装置,他每天开工前都会试一遍,还模拟了12种危险场景,就怕有一点疏漏。每月月初,他都会操控无人机拍摄工地影像,熬夜对比进度、标注问题,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像极了指引项目推进的“路标”。后来小王调去了别的项目,临走前还跟我念叨:“KT楼的系统要常维护,可别让它‘偷懒’。”

三十年过去了,我换了好几份工作,搬了三次家,唯独这本相册一直带在身边。照片里的烟囱、砖墙,还有同事们的笑脸,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浮现——或许是看到街头的老建筑,或许是听到别人说起“工程”,就会想起地质里的那面墙、延安岭的泥路、老人大的暖灯,还有KT楼里那些熬红的双眼。

那些日子里,我们从没说过什么宏大的话语,只是想着把每一块砖铺好,把每一台设备调试好,让这片老工业区能换个模样继续“活”下去。如今看着它变得越来越好,我才慢慢明白:有些坚守,不用刻意去记,它会跟着老建筑、跟着岁月,悄悄变成心里最珍贵的念想。

不知道你看到这些文字,会不会也想起我们当年一起为生活奔波、为理想奋斗的日子。如果有空,咱们不妨聚聚,再聊聊那些旧时光。

顺祝安好!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