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褶皱里,延安岭社区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安静地卧在黄石港区的怀抱中。那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楼,墙面斑驳,爬满了时光的纹路,却依然坚实而温暖。李阿姨家的厨房窗口,就像一双守望的眼睛,正对着那片日渐喧嚣的工地——“东楚·延安岭项目”。
清晨六点半,天色微亮。李阿姨推开厨房的窗,湿润的风吹了进来。她熟练地舀米、淘洗,将铝锅放在煤气灶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工地的声音准时响起。不是嘈杂,更像城市苏醒的呼吸——重型卡车的引擎声由远及近,塔吊缓慢转动时金属摩擦的细响,还有工人隐约的交谈。这些声音编织成一支充满生机的晨曲。
“说是要建三十层的电梯房!”“那我们这儿会不会拆?”“拆?谁拆谁还说不准呢……”“这施工得三五年吧?吵都吵死了!”担忧像秋日的薄雾,笼罩着整个社区。她想起去年刚搭起施工围挡时的情景。整个院子都“炸”了。老邻居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站在那棵老树下交换着各自听来的消息。
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那天清晨,几个穿着“中国电建”反光马甲,戴着安全帽,来自于水电十五局的施工团队在工地上测绘记录时,刚好看到了周边社区楼下已经破损的井盖和堵塞的下水道,了解情况后立马安排工人师傅去进行维修。一周内,院里好几个破损的井盖都换成了新的,下水道也疏通了。工区经理郭少将临走前还说道:“新楼要建,老楼也要改造,咱们要一起变好。”
李阿姨的老伴最关心停车问题。过去每到过年,子女们开车回来,找车位成了老大难。经常为谁先占了车位闹得不愉快。听说新规划里专门考虑了停车问题,老爷子特意去问了一次。工区经理郭少将直接拿出图纸给他看:“您看,这里,这里,还有楼后面这片区域,我们都会统一硬化,铺设草板砖,能增加好几个车位。以后过年,孩子们回家再也不愁停车了。”郭少将不仅告诉老爷子之后要建新的,而且很快就给社区规划了临时停车位,方便大家停车。
最让老居民们安心的,是对山体边坡的防护治理。这次工程专门将边坡防护作为重点,工人先在坡面上打下密密麻麻的钢桩,然后覆盖上厚厚的混凝土网格,最后还会种植固土的草皮。“这可是百年大计,”王大爷眯着眼睛看着工人们施工,“把这治好了,咱们睡觉都踏实。”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李阿姨刚买完菜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工地来了一行带着专业设备的工作人员。连日雨水冲垮了上山的小径,泥泞难行。正当他们踌躇时,工区经理郭少将便立马吆喝,让挖机帮忙铺路,三位工人师傅见状,二话不说扛来几块木板和钢管。他们利落地测量、固定、敲打,很快,一座由几块木板搭成的简易却牢固的木板桥就架在了上山的必经之路上。
随着工程推进,看工地成了老邻居们的日常。每天傍晚,吃过晚饭,大家三三两两来到施工围挡外,指指点点,说说笑笑。李阿姨和她的老姐妹们更是搬来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一边择菜一边看“风景”。夏天她们摇着蒲扇吃西瓜,冬天捧着保温杯晒太阳,工地成了他们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他们展望未来的窗口。
春去秋来,工程稳步推进。地基已经打好,主体结构正一层层长高。老居民们看着大楼先搭起钢筋骨架,然后再用水泥砖块把它一点点填满,最终变成一栋完整的楼。他们开始想象明年的这个时候,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绿树鲜花装点广场。
水壶咕嘟作响,蒸汽再次模糊了玻璃。李阿姨伸手擦去水汽,看到夕阳给正在建设中的延安岭项目镀上了一层金边。锅里的粥沸了,她转身调小炉火。再过一会儿,小孙子就该醒来,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她窗外的风景,正如同这座城市一样,在记忆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