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采风进项目】黄石之韵 焕彩乐章

来源:物资公司 作者:吴凤茜 时间:2025-09-25 09:41 分享

长江蜿蜒的曲线,曾托举着黄石作为近代工业摇篮的荣光;如今江水奔涌的节奏里,又藏着这座老工业基地向生态宜居之城转型的脉动。怀揣着对城市更新的好奇与对建设者的敬意,踏上这片既沉淀着工业厚重、又萌发着生态灵秀的土地——正午的热浪尚未褪去,黄石市老工业及临空配套城市更新项目的同事已在车站等候,车窗摇下时,划过的窗外景致,恰是黄石转型的第一帧剪影。

车窗外的风光是流动的转型画卷。烈日为湖面镀上粼粼光晕,不远处湖滨大道旁,斑驳的老厂房墙面还留着工业时代的印记,砖缝里仿佛能听见往昔机器的轰鸣;而远处淡青色的矿山轮廓,已褪去“开采”的粗犷,渐渐融入江南的温润底色。

这是黄石最动人的初印象:长江的自然馈赠从未走远,工业的历史回响仍在耳畔,而“刚柔相济”的新韵,正从老厂房与青山的对视中悄然生长——这是老工业基地卸下“重工铠甲”、换上“宜居新装”的序章。

抵达地质里项目工地时,机器的轰鸣没有打破周遭的宁静,反倒与居民楼的家常话语、工人师傅的轻声叮嘱交织。没有杂乱的喧嚣,只有有序的节奏,恰如黄石正在经历的蜕变:不疾不徐,却充满力量。头戴安全帽的工人穿梭在钢筋水泥间,汗水浸透的工装贴在脊背,目光却始终锁定手中的构件——他们垒起的不只是混凝土墙体,更是老工业片区居民对“宜居家”的期待。

伸手轻触墙体,指尖传来的温热,像是城市转型的脉搏在跳动:当地质里项目建成,这片曾承载工业记忆的土地,将蜕变为“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幸福空间,为黄石的宜居转型打下坚实的民生基石。

午后的延安岭项目,看见了转型中“生态与民生共生”的智慧。项目选址在缓坡之上,背靠青山、面朝长江,20.50米-32.40米的高边坡曾是建设难题,如今却成了“生态防护+工程防护”的转型样本。“为了让边坡既守得住安全,又融得进自然,我们前期反复试验草种,光方案就改了五六版。”工区经理郭少将的话里,藏着建设者对“生态优先”的坚持。顺着他的手势望去,边坡绿化网格里,新绿正从土壤中探出头,像是给老工业基地披上了生态铠甲。

行至坡顶,两户人家的院子里,两只小狗嬉戏打闹的声响格外鲜活。“郭工,快带大伙儿来歇歇脚!”大爷的招呼透着不见外的亲昵,这份熟稔,是项目团队“以人为本”的最好证明——为了方便坡顶居民出行,项目专门修建了便民台阶,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宽度,都经过反复推敲;居民提的每一条意见,都被记在笔记本上、落在设计方案里。

走下台阶时,微风裹着草木清香与江水湿润拂过脸颊,我忽然读懂:这段高边坡工程,不只是技术的突破,更是黄石转型的“温度注脚”——让生态守护安全,让民生连接民心,冰冷的图纸里,藏着老工业基地“以人为本”的宜居追求。

傍晚时分,长江步道上的暮色渐渐漫开。货轮的汽笛声悠远绵长,不再是工业时代“赶工期”的急促,而是宜居滨江“慢生活”的序曲;岸边的居民楼在暮色中勾勒出柔和的轮廓,窗子里透出的灯光,像是给这座转型中的城市缀上了星星。

走着走着,白天听闻的细节又涌上心头:为了让项目早日惠及居民,工人师傅们放弃节假日,在钢筋水泥间坚守;项目人员背井离乡,把对家人的思念藏进工棚里的方案研讨;为了让设计更贴合民生需求,团队一次次上门倾听,把居民的“小事”当成“大事”办。这些平凡的片段,不是孤立的付出,而是黄石转型的“力量源泉”——正是无数建设者的坚守与担当,让老工业基地的“宜居梦”一步步照进现实。

初遇黄石,遇见的不只是一幅“自然秀美+工业厚重”的画卷,更是一场“老工业基地向生态宜居之城”的蝶变。长江奔涌的水声里,藏着它的过去与未来;老厂房的砖墙间,记着它的记忆与新生;建设者的身影里,装着它的坚守与希望。当工业记忆与生态宜居相遇,当建设担当与民生期待相融,一座城市就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奏响属于自己的“焕彩乐章”。

 

浏览次数:

上一篇:没有更多内容了

下一篇:【采风进项目】旧时光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