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师泽如山 微以致远

来源:路桥公司 作者:张馨予 时间:2025-09-10 14:43 分享

初秋晨曦揉着微风入窗,第一缕阳光为工程图纸镀上暖光,钢筋混凝土的线条也有了温度。又至教师节,校园书声犹在耳畔,电建“导师”们却穿梭于蓝图与工地间,把“传道授业”揉进测量放线的精准里,藏进钢筋绑扎的诀窍中。世人只见工程拔地而起,却不知每寸路基、每座桥墩里,都浸着电建人技艺相传的心血与情谊。

晨光里的全站仪:杨奔驰与小张的“测量课”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344国道改建项目的施工线上,晨雾还未散尽,测量队长杨奔驰已握着全站仪站在路基旁,身后的新学员小张紧紧跟着,眼神里满是紧张与期待。仪器镜头对准远方水准点的瞬间,杨奔驰的声音伴着晨露落下:“你看这小小的水准点,是公路的基准,差一分一毫,整条路的走向都会偏离;它也是你人生的标尺,做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小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想接过全站仪,却被杨奔驰轻轻按住:“别急,先看我操作。”只见杨奔驰调整着仪器角度,目光专注地盯着目镜,手指在按键上轻巧移动,每一个动作都从容不迫。“测量讲究‘稳、准、细’,手不能抖,眼不能花,数据更不能错。”他一边说,一边将仪器递到小张手中,自己则弯腰扶着三脚架,“你来试试,记住,要盯着水准点,慢慢调焦。”

小张屏住呼吸,双手握住仪器,可指尖还是忍不住发颤,好不容易对准目标,数据却总有些偏差。杨奔驰没有催促,只是在旁耐心指导:“再慢一点,调整一下水平泡,对,就是这样,稳住。”在师傅的鼓励下,小张渐渐找到了感觉,当精准的数据出现在屏幕上时,他兴奋地回头看向杨奔驰,眼里满是光芒。从导线复测时对数据精度的严苛把控,到路基碾压控制中手把手教他感受压实度的细微变化,杨奔驰总把最实用的经验、最关键的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小张。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杨奔驰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建筑学的知识与精神,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交给小张。他的身影,是工地上最寻常的风景,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筑起了一座知识与经验的传承之桥,让青春的航程有了精准的方向。

夜灯下的施工图:张文涛的“边坡防护小课堂”

夜幕降临时,项目部的会议室里亮起了暖黄的灯,这里是项目总工张文涛为新员工们开设的“小课堂”,今晚的主题是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防护。张文涛没有搬来厚厚的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搬了把椅子坐在大家中间,手里拿着几张现场照片,像讲故事一样说起项目里攻克高边坡难题的经历。

“你们看这张照片,”他指着照片里陡峭的山坡,“当时我们来勘察,脚下的石头总往下滚,稍微不注意就有危险。但地质情况摸不清楚,防护方案就没法做,所以我们每天背着仪器上山,一点点测绘,把每一层岩石的走向、每一处裂缝的位置都记下来。”他的语气很平淡,可听的人却能想象出当时的艰险。

坐在后排的技术员南帅康听得入神,忍不住举起手:“张总,顶着太阳爬陡坡,还得时刻防着落石,您那时候没觉得难吗?”张文涛闻言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暖意:“难是真难,有次我同事的安全帽都被滚石砸出个坑。但你想想,这边坡要是护不好,以后公路通车了,下雨滑坡、冬天落石,那才是真危险。你们刚接触工程,觉得技术复杂很正常,多跟着去现场看,多对着图纸琢磨,慢慢就摸清门道了。”

隔天一早,张文涛特意把南帅康带到高边坡施工现场。晨光里,墨绿色的防护网顺着坡体铺展开,像给山体裹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他伸手拍了拍一根深入岩石的锚杆,声音沉了几分:“小南你看,这锚杆得用钻机打到地下五米深,灌浆时要满管密实,防护网的卡扣更是一个都不能松——我们建的是‘百年工程’,每一个细节都得钉死在‘安全’上。”风从山谷里吹过,防护网发出轻微的“簌簌”声,像是在应和这份严谨。

往后的日子里,每逢暴雨过后,张文涛总会喊上南帅康去查边坡:“你看这排水槽,要是有泥沙堵了,雨水渗进坡体,很容易引发滑塌。”深夜的办公室里,两人常对着摊开的技术方案讨论到很晚,张文涛会指着图纸上的标注,逐句讲解防护参数的由来:“这个锚杆间距不是随便定的,是根据岩石的抗压强度算出来的,差半米都不行。”

在张文涛的带教下,南帅康不仅慢慢摸透了高边坡防护的技术要点,更记住了师傅常说的那句话:“搞工程,技术是骨架,责任是血肉。”那些藏在言传身教里的坚守,正悄悄在他心里扎下根,让他渐渐明白,电建人手里的图纸,画的不只是公路与桥梁,更是对安全与责任的承诺。在张文涛看来,带徒弟不仅要教技术,更要传精神。他总说:“我们建的是公路、是桥梁,更是‘百年工程’,容不得半点敷衍。”

在张文涛的带领下,新员工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技术,更懂得了什么是电建人的责任与担当。

工地上的“质量标尺”:张少彬与小尹的质检传承

344国道改建项目的施工区域里,质量部主任张少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关键的质控点,身后跟着刚入职的新员工小尹。小尹揣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懵懂——刚接触质量检测时,她连钢筋间距的允许偏差范围都记不清,拿着卷尺对着钢筋网测量时,手都在微微发颤。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差一毫米都不行。”张少彬蹲在钢筋绑扎现场,指尖划过两根钢筋的缝隙,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校准过的卷尺,递给小尹:“你再测一次,记住,测量时卷尺要拉直,读数要平视,不能估读,每一个数据都要记在本子上,回头要和设计图纸比对。”小尹按照师傅的要求重新测量,可报出的数据还是和张少彬测的有偏差。张少彬没有批评,只是接过卷尺,再次演示:“你看,这里要贴着钢筋边缘,尺子不能歪,不然数据就不准了。”他一边说,一边让小尹上手练习,自己则在旁盯着,时不时纠正她的姿势,直到她测出的数值与标准完全吻合。

除了钢筋检测,混凝土质量管控更是重中之重。每次混凝土浇筑前,张少彬都会带着小尹去检查原材料配比,教他分辨砂石的含泥量是否超标,看水泥的生产日期是否在保质期内。“你别小看这些细节,砂石含泥量高了,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水泥过期了,整个浇筑的构件都可能报废。”张少彬拿着一块混凝土试块,让小尹敲击听声音,“清脆的声音说明强度够,要是发闷,可能内部有空隙,得重新检测。”有一次,小尹在检查梁体混凝土外观时,没发现一处细微的裂缝,张少彬指着裂缝给她看:“你看,这么细的缝,不仔细看很容易漏掉,但它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扩大,最后影响梁体安全。做质检,就得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头。”张少彬说:“质量这根弦,得时刻绷紧,我把我会的都教给你,以后这‘质量守门人’的担子,就要交给你们年轻人了。”

总有人问,是什么让电建人在艰苦的工地上坚守?

答案或许是热爱——对工程事业的热爱,对技艺传承的热爱。教师节从不是简单的节日,而是对每一位知识传承者的致敬。在电建的世界里,这些“师傅”没有三尺讲台,却把课堂搬到了工地现场;没有粉笔黑板,却用全站仪、混凝土书写着教诲。

他们以匠心为墨,在青春的图纸上画下精准的线条,铺就了一条坚实平坦的成长之路;他们以坚守为笔,在工程的土地上架起桥梁,让年轻的电建人能跨越障碍,走向心中的理想。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向所有奋战在施工一线的电建“师傅”致敬——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感谢他们让技艺在传承中闪光,让工程在匠心下不朽。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