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师者匠心传薪火 徒承重任启新程

来源:第三工程公司 作者:杨森 时间:2025-09-10 14:44 分享

1519个日夜,足以让一张水库大坝蓝图从纸上跃入现实,也足以让一个懵懂的职场新人,在水电十五局的"筑坝育人"沃土上,完成从技术学徒到多面手的蜕变。回望这段成长旅程,师父们的教导如坝体般坚实有力,默默托举着我的每一步前行;那份"传帮带"的温暖,恰似坝间流水,于无声处滋养着初心,让水电人的匠心与担当,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

从"握不稳仪器"到"独当一面":在工程一线淬炼真本领

陕北的盛夏,烈日将土石料场的地面烤得发烫,地表温度直逼40℃。张小龙师父蹲在测站点旁,随手折下一根树枝,在滚烫的地面上一笔一画勾勒出坐标系:"横轴是X,纵轴是Y,咱们测的每一个点,都得在这网格里找准'家',半点不能偏。"

那时的我,连RTK手簿都握得发颤,更别提精准捕捉测点数据。师父没有急着催促,而是陪着我一遍遍校准仪器、核对参数,嘴里常念叨的"测量数据差之毫厘,坝体安全谬以千里",成了我耳边最常响起的叮嘱。从跟着师父记录数据,到独立完成整个料场的地形图测量与绘制,当那张线条流畅、数据精准的图纸终于交到手上时,我才恍然发觉,那些由点连成的轨迹,不仅勾勒出了山体的轮廓,更刻下了我从学徒到技术员的第一步成长印记。

深夜的灌浆站,对讲机里突然传来的"压力上不去了",打破了黄石沟水库的宁静。牛师父抓起手电筒就往河床结合槽冲,光束在漆黑的岩壁间扫过,最终停在一处细微的渗浆痕迹上:"漏浆点在这。"他一边指导我关闭灌浆设备、做好停灌待凝的记录,一边耐心讲解:"灌浆就像给大坝'治病打针',得先摸清'病因',24小时待凝后,再把压力调到0.2兆帕慢慢升压,急不得。"

后来有一次,我独自处理同类险情,眼角余光不经意间瞥见监控室的窗口——牛师父正站在屏幕前,目光紧紧盯着智能灌浆监测系统上的曲线,见数据趋于稳定,才悄悄点了点头。那一刻我懂了,师父的"放手",从来都伴着"不放眼"的牵挂,这份牵挂,是比技术更珍贵的传承。

2023年11月2日,随着最后一个帷幕灌浆孔完成封孔,大坝基础灌浆工程画上圆满句号。我捧着交接记录,迎来了新的挑战——大坝填筑。填筑高峰期的坝面,机器轰鸣、车来车往,谢师父手持对讲机站在料堆最高处,声音透过嘈杂的环境清晰传来:"卸车沿边线走,推土机先平料,平地机收尾找平,压路机按参数碾压,一步都不能乱!"说着,他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快速画出行进路线图,简单的线条里,藏着机械设备调度的大学问。 "

填筑质量不是靠仪器测出来的,是靠机械'走'出来的。"起初我还似懂非懂,直到看着每台机械按照路线图有序作业,坝体在一天天的填筑中稳步"长高",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分量:真正的工程人,不仅要懂技术、会操作,更要成为统筹协调的"指挥官",让质量与效率在每一次机械运转中达成完美平衡。

从"技术思维"到"安全为魂":在隐患排查中重塑责任观

带着技术员的自信,我曾以为安全只是技术框架里的"附加题"——只要用仪器监测、用数据把控,就能堵住所有风险漏洞。直到2023年转岗安环部,三个月的隐患排查工作,才让我彻底明白:从技术思维到安全底线的跨越,不是简单的岗位变动,而是一场从认知到行动的深刻重塑。

刚上岗时,我揣着书本上学来的安全理论,信心满满地投身现场监管。岸坡脚手架搭设现场,我仔细检查了钢管规格、扣件紧固度,自认为把"大问题"都堵在了门外,正准备松口气时,安全总监刘忠宝却皱着眉头走了过来。

"小杨,你再看看这些脚手板。"他指着几块微微翘起的木板,语气严肃。我疑惑地凑近:"刘总,这板子看着没大问题啊?" "问题就藏在'没大问题'里。"刘总蹲下身,轻轻推了推脚手板,"你看,这几块没固定牢,工人在高处作业,脚一绊、人一失衡,后果不堪设想。"

我心里"咯噔"一下,起初还想着"先赶进度,这点小瑕疵不影响",可刘总的话像一记警钟:"小杨,你胸口别着的安全员标志,不是装饰,是责任!安全无小事,每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引发事故的导火索。咱们守在这里,就是要为工友们的生命安全把好关。"

羞愧感瞬间涌上心头,我立刻组织人员重新检查所有脚手板,逐一加固、排除隐患。那之后,我再去现场巡查,眼里不再只有"大方面",而是多了"细枝末节"——钢管上的一处锈蚀、安全网的一个破洞、工人安全帽的一根松动带子,都成了我紧盯的重点。我渐渐明白,安全工作没有"差不多",只有"百分百";没有"下不为例",只有"防患未然"。如今的我,早已褪去当初的浮躁,成长为项目安全生产的"坚实守护者",用严谨与细致,为每一位工友筑牢安全防线。

从"工地现场"到"文字阵地":在笔墨之间传递工程温度

2024年初,我再次迎来岗位调整,调任综合办负责党建宣传工作。初涉党务领域时,我满以为凭着热情就能做好,可真正上手才发现,党建工作既需要"上接天线"的理论高度,也需要"下接地气"的实践深度——每一份材料、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咱们的党建品牌,得让工友们一看就懂、一看就认同。"时任项目党支部书记的柳宝宝,在支委会上拿着笔圈出核心思路,"‘三加’就是党建+安全、+质量、+创新,‘一融’是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一引领’是用党建引领项目高质量发展,这样既具体又好记。"

为了提炼"党员品牌"案例,我们在党员活动室泡了整整两天,逐页翻阅施工日志、核对工程数据,柳书记反复强调:"党建不是空架子,每个案例都得有事实支撑,每个数据都得经得起推敲。"当"三加一融一引领"党建品牌捧回水电十五局"双引双建重点项目党建品牌"奖牌时,我才真正读懂"党建工作要扎根一线"的含义——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只有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刚接触文字工作时,我的稿件常被指出"语句不通""细节不足"。分管领导程恩林没有批评我,而是带着我演示"三核对工作法":"你看,哪怕是办公室的一支笔芯,领用登记也要核对清楚;农民工工资卡信息,差一个数字都可能导致工资发不出去,必须反复核对;考勤表更要细致,这关系到每一位工友的切身利益。"他还笑着说:"办公室工作就像大坝的排水系统,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关键时刻绝不能出问题,细致就是最好的保障。"

在师父们的指导下,我开始学着用文字记录工程故事:白天跟着工友们去现场,用相机捕捉机械作业的瞬间、党员带头攻坚的身影;晚上坐在电脑前,把那些带着汗水与温度的场景,转化为一篇篇新闻报道。2024年,我先后完成《以水为媒,打造美丽陕北"金名片"》《三大盾甲衣 护航加固北拒马河》等多篇报道,还参与了3次公司采风活动。笔下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故事,都藏着师父们教我的"工程语言",也藏着水电人"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信念。

我的导师蔺旭勃,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三次关键谈话,更是照亮了我的成长之路:从工程部转安全部时,他说"技术是根,安全是魂,多岗位历练才能全面成长";转岗办公室时,他鼓励我"文字能力是职场的'第二技能',要敢于跳出舒适区";当我因宣传压力感到迷茫时,他开导我"写工程故事,就是写身边人的奋斗,只要带着真情,就能打动人"。那些温暖的话语,伴着深夜的灯光,让"导师"二字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意义。

1519个日夜,从读不懂图纸上的复杂线条,到能用文字讲述大坝背后的故事;从面对难题时的手足无措,到能独立参与党建品牌创新——我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师父们的悉心教导。他们传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韧劲,是"精益求精"的匠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

师父们的教导如坝,默默守护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传承如河,带着这份匠心与担当奔腾向前。值此教师节,谨向所有奋战在工程一线的师父们致敬:感谢您以身为梯,托举我们向上生长;愿我们能接过您手中的"接力棒",让水电十五局"筑坝育人"的事业薪火相传,筑起更多滋养未来的"人才水库",为祖国的水利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