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电建师徒的成长答卷

来源:第二工程公司 作者:胡玉洁 时间:2025-09-10 14:33 分享

在新疆的戈壁与荒漠之间,一座座水库正从蓝图变为现实。这些水利工程的崛起,离不开一代代水电建设者的接力奋斗。在这些建设者中,有一群特殊的“搭档”——师徒。他们在钢筋水泥间传递技艺,在风沙烈日下传承精神,在大坝、隧洞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

毫厘必争的“较真”师徒

新疆若羌瓦石峡水库项目部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这样两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人正在伏案审核资料,另一个人捧着计算器反复核对数据。

师父田祎凡接过变更单和原合同,解释道:“咱们报给业主的变更单价得严格按合同来。清单中没有的情况下,要根据投标文件中的价格编制,或是进行询价编制。”王姗恍然大悟,立即翻看合同再次计算。

田祎凡和王姗的对话,常围绕“小数点后两位”“合同条款第几章”展开。在这个与数字打交道的岗位上,他们用“较真”二字,写下了最扎实的成长注脚。

田祎凡印象深刻,刚参加工作时,自己的师父曾说:“经营部是项目的核心部门,每一分钱都要有理有据。”这句话他记了五年。如今已能独当一面的他,也将这句话传给了徒弟。

王姗总说,师父有三样工作“法宝”:一本翻到卷边的《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一叠按年份整理的变更索赔成功案例,每个案例旁都贴着“关键依据”标签;还有一个笔记本,记着几百条备忘录:“沥青砼单价组价时别忘了加运输损耗”“工程结算需附材料验收单复印件”……

而田祎凡却说:“哪有什么宝贝,自己沉下心好好干才是关键。”作为经营核算部负责人,他2019年参加工作以来,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斩获多项荣誉,2024年更拿下水利水电工程一级建造师证书。

提起这一年的工作,王姗最难忘的是那次“0.01元风波”。一次账务核对,他算出的金额与发票差了一分钱,急得满头大汗。田祎凡却异常平静,逐条帮他复盘流程,细数易出错的细节,指着其中一行公式说:“你看,这里的小数点保留位数错了。看似是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问题。”

如今的王姗已能独立完成结算工作。他学着师父的样子,在办公桌里备了三样东西:施工日志复印件、合同条款摘编、计算器备用电池。

“师父说,经营核算要‘加’上现场实际,‘减’去侥幸心理,‘乘’以严谨态度,‘除’掉粗心大意。每一笔数字里都藏着经营人的责任心。”

质量防线的“守夜人”

在新疆切格尔水库工程的施工现场,韩济源与侯斌师徒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质量就是生命线”的职业信念。

31岁的韩济源是项目部质量管理部主任,2016年参加工作的他,将“严谨”二字刻进了每道工序。26岁的侯斌作为现场技术员,跟着师父在导流洞与坝体工区间穿梭,一年时间便完成了“新手”的蜕变。

沥青心墙浇筑是大坝防渗的关键,需72小时不间断作业。这场持续72小时的“战役”,是师徒俩共同经历的“质量大考”。韩济源带着侯斌守在现场,实时监测温度与施工参数。刚到工地时,侯斌觉得“质量检查”不过是填好三检表;但这72小时里,他不仅掌握了高精度质量控制的专业技术,更切身领悟到坚守与责任的工程精神。

“师父总说,心墙是大坝防渗的生命线,温度控制是成败关键。这要求我们不能单纯按流程走,要把每个细节都扛在肩上。”

在闸房混凝土浇筑现场,韩济源的“声音辨质法”让侯斌彻底折服。“听着‘嗡嗡’声变闷,就说明到位了,既不能漏振,也不能过振。”师父边说边示范,让徒弟尝试。侯斌第一次独立操作时手忙脚乱,差点漏振。韩济源没批评,只让他摸了摸混凝土表面:“你看,这里还有气泡,说明振捣不够。”

师父的言传身教,显著增强了侯斌应对复杂工艺的信心,也提升了他在高压环境下协同作战与实时研判的能力。2024年,两人被评为水电十五局二公司“明星师徒”。

现在的侯斌,已能独当一面处理现场质量问题。上次沥青心墙浇筑,他发现某段摊铺厚度比标准少了1厘米,当即要求返工:“师父说,质量上的‘差不多’,就是对工程的‘差太多’。”韩济源看着徒弟的成长,常在同事面前夸:“这小子现在比我还较真,我放心。”师徒俩的默契配合,让切格尔水库的沥青心墙渗透系数优于设计标准,成为全线的质量样板。

施工现场的“丈量者”

新疆库尔楚水库项目的施工现场,孙腾跃正忙着检查沥青心墙坝沥青砼浇筑——这个刚入职一年的小伙子,正在用脚步丈量自己的成长轨迹。

“刚见到腾跃时,第一印象是这小伙干练麻利,后来发现他做事细致、特别认真,是个干工程的好苗子。”提起徒弟,师父于文东赞不绝口。

24岁的孙腾跃初到现场时,连测量仪器都用不熟练,是于文东带着他一步步“丈量”成长。

于文东是项目部的工程部主任兼副总工程师,2018年参加工作以来全程参与项目建设,从临时道路选址到隧洞开挖测量,样样精通。

“眼睛不是尺,要自己上手测量。”这是于文东常对孙腾跃说的话。在溢洪道开挖中,孙腾跃仅凭经验估算方量,被师父指正道:“方量要经过计算,切勿盲目估算。实际与理论的偏差,会慢慢变成你的经验。”

“工程上的‘想当然’,就是隐患的开始。”于文东的话,让孙腾跃把“亲力亲为”刻进了心里。从那以后,他每次测量都亲自动手,在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沥青砼浇筑等工序中积累了扎实经验。

于文东看着徒弟的成长,总会想起自己刚工作时的样子:“他现在较真的样子,像极了当年的我。”

在孙腾跃眼中,师父很亲切:从不说“自己学”,而是“我带你走一遍”;批评也很直接,从不说“你不行”,而是说“没责任心”。师父教给他的不仅是“怎么把活做好”,更是“怎么成为一个靠谱的人”。他觉得,自己从师父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工作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事的态度:做任何事都要有责任心。

长河落日圆,戈壁滩上的工地渐渐安静。田祎凡还在帮王姗审核变更资料,韩济源带着侯斌检查当天的质量记录,于文东和孙腾跃则在灯下核对测量数据——这些身影,构成了这个秋日最动人的风景。

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师徒传承从不是一句空话。它是田祎凡教王姗核对数据时的“再算一遍”,是韩济源带侯斌守夜时的“再测一次”,是于文东领孙腾跃爬坡时的“再走一步”。正是这一个个“再”字,让技术在实践中扎根,让责任在坚守中传递。

春去秋来,在水电建设的征程上,这些“师徒”们接力传承着技艺与担当。他们用汗水浇灌成长,用坚守诠释责任,在一条条大坝、一个个隧洞中,书写着属于电建人的“成长答卷”。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