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电建人的三行情书

来源:第二工程公司 作者:胡玉洁 时间:2025-08-29 14:47 分享

电建人的情书从不用笔墨书写,只把约定藏在祖国的山河间,写下最绵长的无字情书。

你带回来的总是我想要的,

你的辛苦我比谁都懂,

把“苦”酿成我们“独家的甜”。——邓钟惠、薛春潮

在新疆轮台县的戈壁与荒原上,出生于70年代的薛春潮、邓钟惠夫妇,像两棵相互依偎的胡杨,把阳霞水库项目上的日子过成了一首带着风沙味的诗。

薛春潮的采购路,是用车轮丈量荒原的征途。清晨带着清单出发,先奔赴几十公里外采购工地突然报修的水泵零件,再驱车两小时到县城建材市场盯着到货的钢筋,返程时不忘在水果店捎上 “伴手礼”—小王要的橘子、老李的香蕉,还有妻子爱吃的苹果。傍晚回到驻地,他还得联系冷链车从市区调运新鲜蔬菜,保障大伙的伙食。

板房办公室里,邓钟惠的工作如织细网。施工文件、例会协调、外部对接、库房管理,十几张表格堆满电脑,缺一页资料都可能影响验收。她的桌上总堆着几摞文件,屏幕上“材料进场登记”“原材料检测台账”等表格密密麻麻。

最忙的时候就是赶工期或迎检前了,邓钟惠白天跑前跑后验收材料,晚上加班打印装订汇报册。薛春潮采购归来时,常看见她还在核对数据,这时他会默默切好苹果放在旁边,吐槽一句:“你这表格比我采购清单还复杂。” 她头也不抬地回怼:“你那钢筋型号弄错一次,我就得改十份文件,能不细吗?”

生活中的体贴藏在细节里。薛春潮跑采购,路过县城书店准记得捎本妻子常爱看的杂志,哪家馕烤得好也都留意着,顺手带两个给妻子换口味;邓钟惠也不好的忘把丈夫的清单改成“生活指南”:“明天去镇上,带两双厚袜子,你说鞋里进沙子磨脚。”“那家卤牛肉好,买两斤回来晚上饿了配着馕吃。”

他累得倒头就睡,凌晨还在跟供应商打电话,她从不抱怨 —— 她见过他晒脱皮的脖子、磨破的鞋底;她加班到深夜,他再累也会留盏灯 —— 他知道她核清单费眼、整资料费神。

有次薛春潮的采购车抛锚在返程半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邓钟惠在宿舍坐立不安,隔半小时就打个电话,直到听见“坐上救援车了”的消息才松口气。第二天他回来,她啥也没说,把他脏得看不出原色的工装扔进盆,倒半袋洗衣粉使劲搓,有些担心,不用多说,都在手里的泡沫里。

这对并肩作战的伙伴、彼此依赖的家人,在艰苦环境里用积极心态将 “将就” 变 “值得”,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默契,让日子有了温度。

工作上的监督员,

生活中的好管家。

只要看见他(她),我心里就感到踏实。——贺亚丽、毛科

80后的毛科与贺亚丽——这对夫妻的人生轨迹,如同两条在工地上交织延伸的电缆,一端连着钢筋水泥般的坚强,一端连着相濡以沫的温暖。

2007年盛夏,毛科背着行囊走进新疆铜厂项目,从此与钢筋水泥结下不解之缘。从施工现场技术员到项目安全总监,他的足迹印在京沪高铁的铁轨旁、湖北龙背湾水电站的隧洞里,也刻在新疆吉林台水电站脚下。安全帽沿的汗渍、工装袖口的磨损,都是他给每座工程的“签名”。

而2008年入职的贺亚丽,在甘肃金矿项目算起第一笔结算时,或许也没想到,未来的自己会从资料员成长为公司副总经济师,那些熬过的夜、啃透的合同条款,最终都化作她前行的底气。

爱情在工地上开出了务实的花。婚后的板房里,台灯总亮到深夜:贺亚丽捧着施工图纸追着毛科问 “钢筋绑扎的搭接长度”,毛科则拿着合同文本向她咨询着“变更索赔的时效节点”。有时图纸摊满整张床,两人就凑在床头柜上比划,那些年的互教互学,像给彼此的职业生涯搭了脚手架,让他们在各自领域稳稳向上。

“施工现场要注意安全,不敢有半点儿马虎。”这句话贺亚丽说了十几年。每天毛科去工地前,她总会往他口袋里塞包创可贴;而当贺亚丽为合同纠纷忙得团团转时,毛科会一边安慰“别急,慢慢来”,一边默默泡好热茶,嘱咐食堂多留份热饭。

毛科的安全马甲上,刮破的口子还留着贺亚丽缝补的痕迹;贺亚丽的公文包里,总躺着毛科整理的简易施工示意图。爱从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知道对方的软肋,悄悄为彼此披上铠甲。

只是提到家人,两人总是感到感到愧疚。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妈妈”是在手机屏幕里,父母生病时他们正守在切格尔项目的截流现场。等到了春节,一家三口好不容易凑在老家,刚过了初五,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两人默默收拾好行李,趁着孩子还未睡醒悄悄出门,转身就抹眼泪。等回到工地投入工作,又觉得那些缺席的陪伴,都化作日复一日工作的动力。

这对在工地上并肩走过十余年的夫妻,把青春揉进混凝土,把牵挂写进往来报表,用最朴素的相守,诠释着“建设者”三个字的重量。 

板房里的夜灯熄了又亮

我们的故事,

写在水库的坝上。——刘静怡、刘洋

在水电十五局瓦石峡水库项目上,刘洋和刘静怡这一对90后夫妻的身影,总是让人又敬又羡,他们把日子过成了工作与生活交织的协奏曲,成了工地上人人佩服的 “模范搭档”。

2024 年,项目定下开工当年截流的硬目标,工期像紧绷的弦。夫妻俩主动放弃休假,把不到1岁的孩子留在老家,连续三个月没踏出过项目部围墙。

深夜的板房里,刘静怡看着手机里孩子咿呀学语的模样,刘洋一边核截流方案,一边轻声说:“过段日子我们就回去。”为了兼顾工作与牵挂,他们想出“错峰陪伴”的法子:刘静怡白天上班,刘洋就利用午休打电话回家;刘洋值守夜班,刘静怡就一边和家里打视频,一边将视频截图发到他手机里。思念成了彼此打气的力量。

工地上的难题总像戈壁的风沙般接踵而至。作为项目副经理的刘洋身兼数职,既要统筹施工进度,又要核算经济成本,还分管着后勤工作,操心几十号工人的衣食住行,常有分身乏术时。每当他对着成堆的报表皱眉,刘静怡总会默默泡好浓茶,顺便把后勤台账分类整理清楚,她曾在综合办公室历练过,知道哪些方式能帮丈夫减负。

在施工现场,刘洋也总会一边给转岗到质量部的刘静怡讲解施工工艺及质量管理要点,一边将施工规范手册塞进她的手里:“记不住就拿着,现场学比办公室看图纸更明白。”

对工作和生活的热忱,让原本枯燥的建设岁月长出了温情的枝丫。新分来的职工想家失眠,刘静怡送上从老家带来的酱菜暂慰乡愁,刘洋则拉着小伙子们打篮球,用汗水冲淡乡愁;过节时候,组织大家包饺子,把异乡工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让冷清的戈壁也飘起烟火气。这份把工地当作家的热忱,像种子一样在项目上发了芽,让枯燥的建设岁月长出了温情的枝丫。

你在哪,哪就是家。刘洋夫妇望着远处渐渐成形的库区,眼里映着戈壁的落日。他们的故事,也如这水库的堤坝,一边托举着工程建设的重任,一边守护着柴米油盐的温情。

电建人情书的第一行是“并肩”,第二行是“相守”,第三行藏在相视一笑的默契里。最动人的承诺,从不是“我等你”,而是“我陪你”,陪你把每一座大坝、每一座电站,都变成家的方向。 

浏览次数:

上一篇:没有更多内容了

下一篇:破阵子两首・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