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与《梁家河》的亲密接触

来源:科研设计院 作者:任国平 时间:2018-07-10 13:38 分享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刚拿到这本书就对封面上的这句话产生了好奇,梁家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会让习总书记对于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在这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我们又能够从中汲到取什么呢?

与《梁家河》的第一次“接触”

初见《梁家河》时,我被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所吸引,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这四个部分里,记载着习近平总书记19691月到197510月间,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下乡七年的知青岁月里,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呼吸共命运,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一双奋斗的手让全村的落后面貌得到大变样的奋斗历程,在那七年时光里,习总书记从一开始的迷茫、彷徨到树立、坚定人生理想和目标,完成了从北京娃到村里娃的蜕变,立足基层,拼搏进取,在实干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做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习总书记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为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源泉,犹如一盏光辉永照的明灯,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与《梁家河》的第二次“接触”

20180629日是我第二次接触《梁家河》,院机关党支部组织的“读红书、忆党史”庆建党97周年活动,第二环节每位党员带感情朗读一篇梁家河小故事,听着机关党员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总书记一面读书、修身,一面进行着他农民化的实践,熟悉当地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每一户人家,学习当地语言文化和适应当地的饮食、风俗习惯,积极主动融入当地环境,带领群众身先士卒、排除万难,打坝修田,建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磨房、菜园,打井,扫盲……为民谋幸福的情景,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形成了一个个画面,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人民情怀,看到了一带领导人的成长轨迹,我仿佛领略出了总书记所说的“大学问”,梁家河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一个能激发我们砥砺奋进的地方。

与《梁家河》的第三次“接触”

再次接触《梁家河》是院党委开展微视频活动策划时,为各区域委员挑选所读章节,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和触动,习近平是当时梁家河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在逆境中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7年的磨砺,使他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联系到自身来说,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而现在环境、条件这么优越,生活这么便利,又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工作、生活呢?

作为一名党员同志,作为一名电建人,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深入施工一线,秉承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企业精神,发扬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作风,建出一项项为民造福的伟大工程。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