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冯唐的那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曾以为被这句诗拂面的是满溢的浪漫,却在行走间发现了它的更深的价值。
就专业而言,为我做好积淀的必然是四年在武大法语系的学习,而让我熟稔于其实用价值的却是苏克哈斯的2900套房建项目。原来陆游说的没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得来的,终究还是要在实践中升华。而我与2900套的法语对话,历时两年,却一直未曾找到一个机会总结下关于法语的这些过往和成长,觉得是时候来总结下啦,因为愈发觉得除了基本功外,很多事情对于翻译同等重要。切不敢在各位前辈面前班门弄斧,谨以此心得与同行共勉。
首先,做翻译首先要做一个性情中人。
在工作中,才慢慢领会到,一个好的翻译要做到的绝非限于达意,而在于传情。因此一个优秀的译者同时必须要是高超的演员,或者至少要是性情中人。你不仅要说别人所说,思别人所思,更要演别人的“内心戏”,不然翻译的文字再精准也只是“清汤寡水”。曾以为对于翻译最重要的是语言功底,现在看来,远及不上领悟力。若你体悟不了别人的喜怒哀乐,便演绎不成说者心中的“颜如玉”,便只是身在其中而不知其味,又凭何强求对方的设身处地。
其次,让语言“艳压群芳”的不是高级词汇。
作为翻译,不要企图一词激起千层浪,也不需要用一个词夺人眼球,更不需要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翻译的原则在于贴切,在于共鸣,而不在于高级。最简单的例子便是”bien”(好的),其实你发现很难找到一个词可以取代”bien”带给我们的亲近感。项目上的大多数人先学会的两个法语单词都是“bonjour”(你好,问候)和“bien”,而在大家的日常交流中“bien”和“pas bien”(不好)却也成了家长里短的常用词汇。这些口水化的词汇没什么不好,添了些情趣,添了些亲切感,也添了些异国他乡的独特味道。
再次,要懂得进退相宜。
儒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靠的不仅是经典,更是现实价值和实用性。其“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对于翻译的尺度来说,有绝对的指导作用。我们做的是一种最讲究软硬得当的工作,若能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进退相宜,方可攻守得当,将兼施的软硬发挥至极、至效、至远。切不可一味进攻,咄咄逼人,更不可无限忍让,退避三舍。我们嘴上、笔下中庸的行云流水才是最不卑不亢的进退和最恰如其分的攻守。
最后,要学会营造舒适的谈话氛围。
虽说外国人不如中国人这般委婉,但并不意味着人家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中国人所讲究的寒暄在外国同样适用,并且如何将寒暄表现得情真意切才是一门学问。正如写文章要先定下基调,下边行文才好顺水推舟。至少要给人家的大脑加点马力,让对方顺着你的思路把话听完。翻译和所有部门的业务往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花上些时间去处理好人际关系反倒是事半功倍。
如今,还记得我们每周五晚上的法语课堂,还记得项目上的同事在日常交谈中插入法语单词带给我们的欣喜感,还记得刚来时面对别人胡搅蛮缠却无法用法语反驳的百爪挠心,还记得在2900套项目中我一点一滴的法语成长。感激你带给我的法语成长,前路漫漫,风吹满程,却惊觉,春风十里,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