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从东到西 浮光掠影

来源:第四工程公司 作者:李佳蓉 时间:2017-04-07 16:34 分享

来这儿之前只知道自己将被派往阿尔及利亚苏克哈斯省的房建项目,当时甚至没能在谷歌地图上搜索到这个省的具体位置。到如今描述起来便很轻松,苏克哈斯地处阿尔及利亚东部,临近突尼斯,与重要港口城市安娜巴距离约90公里。

作为建筑人,少不了更为专业地描述我们的项目: 阿尔及利亚2900套房建工程位于苏克哈斯省苏克哈斯市郊区,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由政府出资修建,由5个子合同组成,集中分布在3平方公里坡地范围内。房屋结构类型为框架剪力墙、条形基础,房型均为F3,包括室外工程和一楼商铺。房屋每套可使用面积67(±3%)平米,每栋5-6层,每层3-4户,原设计151栋,优化后为144栋。

与其他省份比较,苏克哈斯省经济并不发达,要采购材料,要么往北两个半小时走到港口城市安纳巴,要么就是漫长的西行线。地中海漫长而美丽的海岸线成了阿尔及利亚繁华的所在。

项目在苏克哈斯,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对阿国的印象都是如此落后。大街上卖的全是中国的地摊货;各类生活用品、小商品、衣物鞋袜,我瞟一眼就仿佛看到了一趟趟塞满义乌广州制造的轮船穿越地中海而来。当然也有欧洲的商品,但都不成体统,七零八散。街头满是披着长袍的男人和头巾包裹青丝的女人。咖啡厅遍布全城,里里外外站满了年轻人、中年人或者老人,一聊一整天,我们一直很迷惑,咖啡厅整天客满,难道他们不用干活吗?随便哪个角落都站着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提着鸟笼,谈得津津有味。我怎么感觉是中国老大爷式的生活呢。所有在这工作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他们整天聊,聊些什么呢?说实在,这些问题到现在我也还没弄清楚。问他们,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因为工作原因,从东到西,慢慢地去到阿尔及利亚的其他城市。去了更多的地方,接触了更多的人之后,我才渐渐了解到,并非整个阿尔及利亚都如此。还是有很多实在干活的人,而且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忙碌。去过的其他城市,像Eulma、Béjaia、Mila、Contantine等等这些地方,经商和制造聚集,转卖各种材料和商品。看着他们的生活状态,终于感到了一丝熟悉的气息—节奏和忙碌,街角再也不会站着那么多无所事事的人。而且很多阿尔及利亚人也意识到了自己国家的落后并且为之担忧。

要说这边的好。就是环境好,没有工业,污染也少。呆在这边的蓝色天空下久了,看着朋友圈里炫耀天空的图片,我只感觉级别太low了有没有?这里可是天天洗肺啊。另一大感受就是,这边的人普遍淳朴,而且人与人之间信任度很高。从很多小事就让我有所体会。马路上,车让行人是最基本的,司机都做得很好。真正的是“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而且路上随便一个人都会自动进入指挥车辆的角色,帮你看着是不是会刮到其他人的车。开车在泥路上,遇到行人会减速,避免让后面的人吃一嘴灰,溅一身水。

采购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阿拉伯人说中国货质量差,好像在他们看来中国制造等同于质量低劣。作为中国人,这个时候警戒灯就红红地闪个不停了。我都会反驳他们:你既想要低价,又想要质量,古人且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你用买德国货的钱买中国货,不见得我们就造不出同样的品质。从中国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拉过来的货还比本地产品同质量的便宜,这又说明了什么。但是基本所有的阿尔及利亚人都向我们感叹中国人的勤劳,并由衷的伸出大拇指。有很多人都去过中国,回来就是赞美中国的发展速度。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然是满心欢喜。

然而最让我感叹的事情却是在出差的路上时常见到的一些乞讨的人。他们可能是马里人、利比亚人、尼日尔人……多是由于战乱、贫困或者其他原因而背井离乡,举家外逃,流落到阿尔及利亚的大马路上乞讨。胡塞尼在《灿烂千阳》写道:“‘他们将会离开这座房子,离开这个悲伤的城市。他们将会彻底离开这个让人绝望的国家’,玛丽雅姆一边说,以便用手梳理着莱拉的头发。她说他们应该去一个遥远而安全的地方、没有人能够找到他们的地方,去一个能够摆脱过去、找到栖身之所的地方”。这是主人公对战争中的阿富汗绝望后许下的愿望。战争最先破坏的就是尊严,在国之不国的时候要活下去,首先被抛弃和践踏的便是尊严。看着蓬头垢面的妇女带着面黄肌瘦的孩子在路边不断乞讨,一瓶剩一半的汽水都能让他们说谢谢,我只觉得同情和悲哀。本该还是赖在妈妈怀里撒娇的纯真孩子却要拿着个破塑料碗无数次地向过往车辆伸手讨要零钱来果腹,但是他们又有什么选择呢。当我们还在自己国家安居乐业,安稳度日的时候,并不会意识到国家的和平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当我看到这些难民浪迹街头以乞讨为生的时候,我的心被猛烈的撞击。他们抛弃了家乡的房子、土地,带着一小包一钱不值的破烂衣物就走上异国他乡的街头,承受别人的种种眼神,还要为了一块面包而费力乞求。这是多么大的伤痛,当人对自己的国家感到绝望,不得不去其他的地方寻找新生,这已经是对心灵的一种毁灭性打击。经历过这些以后,我更明白了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在遥远的非洲,我感到了祖国的力量,更感谢祖国给我们的力量。

一路脚踏实地的工作,一路浮光掠影的生活。我们仿佛永远融入不了阿拉伯式的生活,但我们却试图了解了这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理解它的各种不同。小小的感悟也是为人生增添的一朵洁白浪花,生活仍在继续,故事不曾停止。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