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好比春江水,哪怕滩险弯又多。”
清晨,驱车前往广西崇左市那堪镇垌中村,一条蜿蜒盘旋的水泥路不算宽,两侧青山绵延,植被丰茂。转过一道急弯,远处山坳间一座大坝映入眼帘,坝面上四个红色大字“驮英水库”,格外显眼。
在坝后发电厂房内,广西驮英水库项目工程部主任、测量队负责人武义正在向工人们做着技术交底。“现在处于设备调试阶段,枢纽并网发电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武义告诉记者。
眼前的顺理成章并不能反映出项目建设背后的曲折辛酸。
“你跑那么远,家里的娃还管不管了?”2018年,武义从陕西初到广西时,家人难以理解。
“刚来这个地方的时候,无论是饮食,还有气候,跟北方差距有点大,确实不太适应。”武义坦言。项目进场初期,山里没有路,营地的水电也无从谈起。艰苦的施工环境和生活条件,让很多人打了退堂鼓。测量队是项目建设的排头兵,作为队长,他选择咬牙坚持。
起初,工程现场控制点很少,并不能满足测量工作的需求。武义和同事们决定进行控制网踏勘,加密控制点。从水库枢纽到渠道末端,二十八公里的山路,他们一步步走完。
“基本上是无人区,在十万大山里面,很不方便。”穿梭在原始丛林中,光是领路的村民就换了几个,当地人说,这活儿不好做。蚊虫叮咬,暴雨突袭已是家常便饭,途中有从山坡上跌落的疼痛,也有遇到毒蛇的惊恐,更有凉水泡白面的辛酸。“为了节约时间,午饭都在工地吃,大家带的泡面,当时也没有热水,就用凉水泡面,泡久一点,不放调料,大家吃得也很香。”回忆过往,武义娓娓道来。
驮英水库是国家172重大水利工程,也是广西历史上第一座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坝填筑高峰期,有13个工作面,为确保心墙不出现偏差,测量队24小时待命,准备点位放样工作。
“大家都很努力,也很优秀,自己也不想拖后腿,像我们拿过省级文明工地,先进集体等荣誉,奖牌越来越多,让我觉得还是要坚持到底,做好自己的工作。”武义把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归功于集体的力量。
实际上,作为一名优秀的测量人,他的个人成绩有目共睹。2015年,也就是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武义便获得公司“测量先进个人”。在驮英项目,更是凭借高标准、零失误的优异表现,获得崇左市左江治旱管理中心先进表彰。2023年,参加陕西省建设系统工程测量员类技能竞赛,获得第三名。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的同时,他以“终身学习”的信念完成自我迭代,拿下两项一级建造师证书,让专业能力在实践中闪闪发亮。
当被问到如何理解“党员身份”时,武义讲起一件往事。“我们在工区做控制网的时候,山顶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得知我们是从北方过来修建水库的,他们觉得很不容易。非要留我们吃午饭,干工程这么久,头一回遇到这种情况。”说到这里,他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微笑。“其实这里很缺水,当地人很期待这座水库。我的工作和一方百姓,尤其是少数民族联系起来的时候,作为一名党员,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我是自豪的。”自那时起,武义便坚定了扎根壮乡的信念。
如今,随着驮英水库总干渠通水,汩汩清泉流入壮乡千家万户,也滋润着边疆儿女的心田。武义和同事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故事也被写进了十万大山。“有一天离开垌中村的时候,我觉得我会想念这里的。”武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