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天的脱产学习临近尾声,总感觉时间在飞逝,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内容,成了中国水电十五局国际工程管理进修生每天拷问自己的命题,压力也在陡增。
毕竟这来之不易的进修是职业生涯里可遇不可求的良机,时不我待,只能用“快速充电“来暗自鞭策自己。
坐在天大自习室,感受着白天学生们聚下的余温,抗拒着津冬里的寒,回忆起在这里的日子、学习的点滴,不由的敲起了键盘……
先说说Fidic:强大的合约模板,堪称国际工程项目建设的圣经,我有幸结缘,并被其深深折服。折服的是它公平公正的契约精神,不论哪种合同条件,对工程参与方的合同权利、义务都尽可能实现公平,条款内容全面具体而不失权威,时间量化更利执行。例如,红皮书要求承包商在觉察到索赔事件发生起28天之内要向工程师提交索赔意向书,42天之内提交详细的索赔报告,如果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就视为放弃索赔权利,即使过期后再主张也无济于事。
学习Fidic,感觉颇有意思的是,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解读Fidic的韵味也各不相同。英语老师解读出的Fidic犹如一篇散文,酣畅而意犹未尽;工程师勾勒的是一副宏伟的蓝图,满目憧憬;索赔老师说它是利益的源泉,经久不衰;风险老师又摆布的是诡异的雷场,捏出一把冷汗;而职业律师更推崇它语言严谨,逻辑性强,让人叹服。不管谁来解读,从哪个角度解读,归根到底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干工程一定要看合同!要摒弃“签了合同就压箱底”、“埋起头来大干一场”的思维定势,一定要能把合同摆上办公桌、搬进会议室进行研读。殊不知,合同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全面受益,用不好贻害无穷。
来天大,记住了一句口头禅:“玩儿转合同,你就是老大”。
说说“管理”。何谓管理,就是借助各个要素、各种手段,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技术。先前一直对这个词有偏见,总觉得这种概念化的“软实力”,没有规律可循,其实不然,它是真正体现一个企业经营水平、发展前景的“硬实力”,是有方法论的。
管理学极具深邃,虽还钻的很浅,但已悄然明白:一个团队,管理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参与人员的事情。管理方式固然多样,有靠规章制度,有靠激励机制,还有靠领导的个人魅力,但都忽略了员工之间的充分互动。随着现代社会漠视观念的蔓延,我们项目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日复一日,辛苦劳作,为项目的正常运转贡献自己的力量,都以完成份内工作为终极目标,从不愿越雷池去想想其他有业务关联的指标。其实这也无可非议,但从侧面折射出的“不作为”助长了项目的消极管理,久而久之将压力全部集聚项目经理一人身上,难以消化。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培养每一位员工“项目经理的工作思维”,能够做到身在曹营心在汉,通盘考虑项目的经营目标,搞设备材料的要懂得关注项目现金流,搞人力资源要善于研究项目干系人,搞变更要紧跟索赔,赶进度要质量、安全同步等等,转变“那是项目经理的事,某某部门的事儿……”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行我素”的漠视态度,要争做项目的抗压者,而非投机者。
再说说教授我们的老师。我们除了敬重就是感谢。他们都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精英、专家,是这个专业的开拓者,也是这个行业的带头人,他们渊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超前的管理思维,务实的研究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对这些老师的感受,我觉得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最后说一说对国际工程项目文控工作的学习感触。基于企业体制,项目的文控工作不仅仅指合同管理,还包括收集的各方行政文件以及工程完工后档案的移交。面对当前公司国际项目一专多能,一岗双责的人员素质要求,对项目的文控岗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它不单单是收了文件报领导批,再按批示转发执行,实现流程闭合那么单一了,还要能在纷繁复 杂的文档中,找到关键点,梳理出其中的风险项,在报领导审批时,提醒领导重点关注,并作批示,提前预防;对纷繁复杂的规章制度,能做到列出提纲,组织交底,通过自己的岗位优势帮助全体员工了解公司管理要求,提高工作效率,传播信息的同时,传递企业正能量。
晚11:00,管理员来第二次清场,合起笔记本,关了灯,走出教室,丝屡的月色透着寒光,我刻意的拢拢衣服,快步朝着宿舍走,路过青年湖,听不到蛙声,它们已冬眠,为来年的蓄势待发而在养精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