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电人,一个踏实勤勉的守望者,更是一个激情似火的女战士。她就是西安红光路沣河大桥项目部试验室主任张宪荣。21年如一日坚守在施工现场一线,从一名普通试验员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试验室负责人。
2013年3月,张宪荣来到西安红光路沣河大桥项目部工作。大桥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工程量大且种类较多,这样一个项目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往四五个项目,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张宪荣放下行囊之后就开始了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的日子,风吹日晒,皮肤黝黑,身上彰显着一股不向困难低头、不怕挫折和打击的狠劲。试验苦,试验累,所有了解张宪荣的人,无不为她所作出的努力而感动。2014年3月开始,张宪荣开始带着试验人员没白没黑的干了2个月进行混凝土配比试验,终于制定出了合适的配合比。当原本在试验室已配比成功的混凝土通过混凝土拌合站发出来到施工现场后,张宪荣进行浇筑前取样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混凝土表观密度发生了变化,混凝土含气量增大,这一变化会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当机立断,张宪荣要求混凝土拌合站停止拌料。紧接着张宪荣一头扎进试验室寻找问题,重新计算确定配合比,在实验发现是减水剂搅拌时间这一问题后,她又奔赴混凝土拌合站现场试验室进行混凝土适配并根据适配检验结果调整配比,如此反复,一直忙到凌晨四点,通过对外加剂、掺合料掺量进行调整,就这样,不到12个小时,张宪荣成功了解决了这一问题,没有因为混凝土配合比耽误施工进程。
原材料好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为把好原材料这个关,张宪荣一天到晚跟个小伙子一样爬高粱、钻钢笼,整天一身土、两手泥。在施工现场,每一项材料进场都要先过她这道关,对于不合格材料,张宪荣从不手软,也从不给供货商面子,为此没少得罪过人。一次,供货商送来一批波纹管,经检验部分管件出现裂痕,张宪荣当即拒收。面对这些,供货商解释说,只是由于仓促夹杂了零星不合格产品,请求张宪荣“放他们一马”。对此,张宪荣言辞拒绝,并在之后的接触中,不断向供应商讲道理,说明红光路沣河大桥项目对十五局的意义,对公司的意义,强调了质量决定生存的观点。最终凭借真诚赢得了供货商的敬佩,心甘情愿的把存在瑕疵的货物退场了。
“张姐为自己,为家庭,为女儿想的太少。”一名和张宪荣共事多年的试验人员说。来到这个项目部,张宪荣的家就在离工地十几公里外的咸阳市区,丈夫也在施工一线工作,难得回家一趟,正遇到项目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实验,张宪荣都抽不出半天时间来见她丈夫一面;父亲病了,她也只是请了半天假回去看望,便放心不下工作,又立即赶回工地;女儿从小被姥姥带大,实在想妈妈了,就来工地探亲,可即便这样,也很难见到妈妈身影。“我也想工作和家庭两不误,可在项目上我首先是一名员工,然后才是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两头不能兼顾,我很内疚,等过几年,再给项目上培养上一批年轻点的试验员,我就能多回回家好好照顾他们了。”说起家人,张宪荣满含歉意。
张宪荣用老黄牛精神和平凡姿态令试验检测这份事业散发着夺目光彩,一路走来,步履匆匆,不言停歇,她以满怀热情和真诚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