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匠心筑坝润民心

——中国水电十五局切格尔水库工程项目大坝封顶纪实

来源:第二工程公司 作者:胡玉洁 时间:2025-08-19 14:05 分享

在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的褶皱里,切格尔河如一条银色丝带,缠绕过戈壁与草原,这片曾见证呼揭人游牧足迹的土地,如今正迎来一场新的变革。承载着当地人民隐隐期盼的切格尔水库工程,正以钢铁的筋骨、泥土的厚重,编织着当地百姓“水足粮丰”的梦想。

这座距裕民县城25公里、总库容358万立方米的水库,承载的不仅是 1.25万亩农田的灌溉希望,更是1894名村民、1.72万头牲畜的“幸福源泉”。

风沙为证,掘出荒原“生命泉”

“七月的巴尔鲁克山,牧草绿到天边,而玉米地却常常卷着叶。唉,这里缺水啊!”

2023年9月2日,当第一台挖掘机铲起切格尔河河床的泥土,这句当地村民的感叹便成了建设者们肩上最沉的责任。

作为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项目,切格尔水库由大坝、导流兼放水洞及溢洪道三大核心部分构成,计划用30个月的时间,完成从一张张蓝图到一座实体水利工程的蜕变。

项目启动之初,团队便面临三重考验:坝址处复杂的地质结构藏着未知风险,塔额盆地区域年有效施工时间仅有7至8个月,而“2025年底下闸蓄水”的硬指标,更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这坝是给老百姓修的,每一寸都得扎实。”项目负责人带着团队扎进工地,把板房建在离施工现场1千米的地方。

清晨,测量仪的激光穿过戈壁的晨雾,在河床标出坝基的轮廓;正午,烈日烤得沥青心墙冒热气,工人的工装湿了又干,析出白花花的盐霜;深夜,会议室的灯光下,施工方案被反复修改,铅笔在图纸上画满了批注。

刚开工几个月,他们完成了施工现场控制网布置和原始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开始进行导流洞和坝基土石方开挖施工;四个月后,导流洞顺利贯通;2025年4月2日顺利通过大坝基础重要隐蔽工程验收工作,为坝体填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多跑一步,村民就能早一天喝上放心水。”现场技术员杨洋在日记里写道。

施工现场永远是热火朝天的模样:挖掘机的铁臂上下挥舞,运输车在临时便道上排成长龙,120余名建设者分散在作业区,安全帽的颜色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2025年的“五一小长假”,当全国各地的民众都沉浸在休假氛围中时,切格尔水库的建设者们正沉浸在“建设热潮”中。

“家里人知道我在修水库,都觉得光荣。”来自甘肃的钢筋工擦了擦汗,手里的扎丝又快速缠绕在钢筋上。

匠心破局,巧思化解千重难

“事不避难者进,志不求易者成。”切格尔水库的建设之路,从来不是坦途。

2024年初,导流洞混凝土衬砌施工即将启动,一道棘手的难题骤然浮现:需衬砌的导流洞为直径2.5米的有压圆洞,其中洞身段(含检修闸井段)长达248.8 米,而施工场地异常狭窄,如何在此条件下按期完成衬砌作业,成为横亘在建设者面前的关键阻碍。

“不能等,更不能退!”项目技术团队迎难而上,经过数次研讨推演,反复与制造厂商沟通优化,最终采用简易式钢模台车进行施工。实践证明,这一方案不仅较传统针梁式钢模台车显著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人工成本,更让混凝土外观质量实现了质的提升,同时提前完成了导流洞衬砌混凝土施工,得到了参建各方一致好评。

2024年9月的截流战役,更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

现场勘察显示,导流洞进口引水渠底板与原河床存在8米落差——这意味着截流后水位需抬升8米,才能确保河水顺利通过导流洞。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部创新推行组织管理模式,火速成立截流领导小组,反复打磨施工方案,将每一个细节都落到实处。

当最后一车石料精准投入龙口,奔腾的河水被稳稳截住时,历时2小时的截流战役宣告胜利。现场建设者们欢呼相拥,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工程正式迈入沥青心墙坝主体施工阶段,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0天,为后续建设抢出了宝贵时间。

安全与质量,是悬在工地之上的“两把利剑”,容不得半点松懈。切格尔水库项目立下铁规:所有人员进场前必须通过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保持100%;施工现场被精细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属网格员,对安全生产实行“无缝隙”监管。

质量管控上,从基座混凝土凿毛的平整度到沥青混凝土碾压的密实度,从坝料开采的级配控制到坝体填筑的分层碾压,每道工序都建立了“层层把关、人人负责”的管控体系,确保全过程扎实规范。自项目开工以来,实现了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双零”记录。

2025年7月29日,切格尔水库大坝成功封顶。此时,工程已完成土石方开挖28.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25万立方米,固结、帷幕灌浆累计1.05万米,坝体填筑41.9万立方米。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建设者们在戈壁烈日下浸透衣衫的汗水,是寒夜里灯光下反复修改的图纸,更是无数个日夜坚守的执着。

水润民生,一库滋养万家兴

站在巴尔鲁克山远眺,切格尔河如一块蓝色的缎带系在金色的戈壁滩上。

“以前六七月浇地,河里的水不够,庄稼叶子卷得像烟卷。”阿克铁克切村村民王立福常来工地外围看看,他的20亩地就在水库下游,看着一天天“长高”的大坝,他眼里全是期待:“‘望天田’即将变成‘保收田’了。”

切格尔水库的意义,早已刻在每个村民的心里。工程建设中,项目部特意雇佣当地村民参与施工,12名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村民学会了钢筋制作、安装操作等技能,人均年收入也较以往增加了不少。

“我现在一天能挣将近300块,比放羊强多了。”说起未来的规划,在项目上工作的村民刘德理笑得合不拢嘴。

更让百姓振奋的是水库建成后的图景:灌溉面积将扩大到1.25万亩,除了传统的玉米、红花等农作物,也能稳定种植菌类、蔬菜等经济作物;等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后,每亩地用水量将进一步减少,成本也更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能装进老百姓“腰包”里的收益。

如今,站在巴尔鲁克山远眺,切格尔水库的轮廓已逐渐清晰:沥青心墙坝如一条坚实的脊梁,溢洪道的混凝土坡面在阳光下泛着光,导流洞早已开始发挥作用。

按照计划,2025年10月底下闸蓄水,2026年全面完工。那时,切格尔河的水将被稳稳“留住”,顺着渠道流进农田,流进村庄,流进百姓的生活里。

建设者们依旧在忙碌,他们的身影与大坝的轮廓重叠,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风景。

当巴尔鲁克山的风掠过库区周边郁郁葱葱的牧场草场时,在那即将被汩汩清流滋润的广袤田野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崭新画卷正徐徐铺展——而这壮美画卷最深厚的底色,正是电建人用钢铁意志与似水柔情调和出的民生暖色,是新时代建设者献给边疆热土的深情礼赞。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