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抽水蓄能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更好地统筹安全与发展,高水平的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抽水蓄能项目多位于山区,地质条件多变,具有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等特点,持续的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西北地区首个全面投产的抽水蓄能电站,陕西镇安抽水蓄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将安全管理作为核心课题,以班组建设为突破口,紧扣规范化、标准化、数智化“三化”主线,构建起“制度有章、操作有范、监管有数”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
通过6年多管理实践,项目班组在整个建设期,成功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经15天试运行验证,4台35万千瓦机组累计发电256次、抽水220次,发电3.2亿千瓦时、抽水电量4.1亿千瓦时,其经验为抽水蓄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没有一流的班组,就没有一流的企业。班组是生产一线最基层的单位,是企业发展、生产安全、质量保障的基石。中国水电十五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穿透式”安全监管要求,在陕西镇安抽水蓄能项目不断强化班组安全能力素质建设。
围绕精益管理工作要求,该项目立足班组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数智化”三个方面重点发力,将班组建设融入项目各项生产工作中,推动班组建设与安全履职、教育培训、隐患治理等安全管理的默契衔接,积极引导“小班组”释放“大能量”。
规范化筑基
构建制度闭环,让安全管理“有章可循”
按照安全生产“穿透式”管理要求,项目部认真对照中国电建《班组安全建设管理办法》制度办法,持续完善施工班组安全“包保制”,实行管理人员进班组、包班组,把牢“体检关”“培训关”“上岗关”“过程监督关”。持续推进安全教育培训进营地、进餐厅、进班组,深入基层一线常态化推动班组本质安全管理意识素质提升。
聚焦项目基层基础,项目部给每个班组都配备了实战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的党员和管理人员,与班组“同工作、同作息、共责任”。同时,落实“人机料法环安全条件复核验证”、安全包保责任制工作,并通过现场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及建立“党员安全示范岗”“党员安全督查服务队”等方式,推进安全责任和管理要求落实到“最后一百米”。
治班之策的关键是培养好班组长。项目部严格班组长认证上岗和专题培训,发挥其兵头将尾作用。与32个班组签订《安全承诺书》,明确班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刚性落实班组月度考核奖惩和月度班组长安全奖励制度,探索推进班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创新使用安全积分超市、VR安全体验馆等,着力提升班组安全意识和安全绩效。
针对抽蓄项目特有的高边坡作业、地下洞室施工等风险点,项目部建立各类班组安全教育模板,“一人一卡”进行“反向交底”。主动吸纳班组长、技术骨干等班组关键人员参与到项目风险管控、隐患排查、考核评比等活动。同时建立“双岗双责”机制,每个班组设专职安全员和群众安全监督员,形成“管理层+作业层”双向监督。
标准化立形
统一执行标尺,让安全操作“有范可依”
结合中国电建抽蓄电站标准化优势,项目部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抽水蓄能电站部分)》为蓝本,通过二维码“集群”方式,将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79个管理手册和104条严重违章指令转化为可执行的“班组操作指南”。这些标准化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让施工现场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治理”。
推动流程标准化。班组制定《高危作业标准化流程图》,对爆破、吊装、有限空间等18类特种作业实行“工作票+旁站监督”双保险制度。例如,压力钢管焊接作业必须经过“坡口打磨-预热测温-多层施焊-焊缝探伤”四道工序,每道工序设电子打卡点,未达标不得进入下一环节。通过流程管控有效避免压力钢管安装质量安全隐患。
推动设施标准化。班组按照“本质安全”理念积极推广“模块化安全设施”应用,在隧洞、高边坡处设置应急逃生通道、逃生桥、逃生杆等标准化设施。配备智能安全帽定位系统,实时监控斜洞内300余名班组人员位置。在高风险临边安装红外对射报警装置,年内累计预警未佩戴安全带等违规行为27次,实现“技防+人防”深度融合。拌合站设全封闭防尘罩,配备自动喷淋降尘系统,粉尘浓度较传统工艺降低40%。
推动应急标准化。建立“1+4+N”应急管理体系:1个综合应急预案,涵盖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身伤害等4类专项预案,配套防汛、消防、急救等N个现场处置方案。每月开展跨班组应急演练,在“山体滑坡应急处置演练”中,各班组按照标准化流程, 12分钟内就完成人员疏散、伤员救治、险情上报。2021年罕见暴雨袭击工地时,应急体系快速响应,提前转移设备物资,避免经济损失超2000万元。
数智化赋能
搭建智慧平台,让安全监管“有数可依”
从高清视频监控、智能安全帽到智慧管控中心,现今,在陕西镇安抽水蓄能项目施工一线,数智化手段已经成为安全精细管理的利器。项目班组建立安全“智管”体系,通过520路高清摄像头和无人机巡检系统,可实现施工现场24小时全覆盖。运用AI视频分析技术,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动火等行为,全面织牢工地安全防护网。
项目班组人员实行身份证、银行卡和操作证“三证”管理,全部录入到HSE可视化智慧管理平台。隐患排查模块采用“扫码上报-分级处理-闭环销号”机制,安监人员发现隐患后通过手机APP拍照上传,系统自动识别风险等级并派单至责任班组。安全隐患平均整改周期从3天缩短至8小时,实现“隐患发现无死角、整改落实有追踪”。
班组应用的基建智能化管控APP集成人员定位、设备监控、隐患排查三大模块。通过智能安全帽内置的UWB定位芯片,可实时显示班组人员位置及作业轨迹,当进入危险区域时自动语音提醒;设备管理模块接入320台施工机械的GPS数据,可实现“进场报备-作业监控-离场核销”全流程追溯。
长距离、特大断面隧道以及地质条件复杂隧道作业面是镇安抽水蓄能电站重大安全风险点,班组以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设计的一套全方位的隧道安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在洞内设置变形监测仪2套、视频监控仪器6套,及1套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可实时检测洞内CO、O2、可燃气体、H2S浓度和PM10、PM2.5浓度等危害气体浓度,确保班组人员作业安全。
面对传统人工碾压施工存在的碾压遍数不均、压实度不足及施工效率不高,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下水库碾压作业班组引入智能碾压系统,利用北斗导航、物联网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分析技术的完美结合,成功实现了施工的精准化与自动化管理。大坝的压实合格率从92%提升至98%以上。仅此一项,便为项目节省约30万元的补强成本,直接提升了施工的质量安全效益和经济性。
通过“三化”班组建设的深度融合,镇安抽水蓄能项目交出了亮眼的安全答卷:自开工以来实现“零重伤、零死亡”,一般事故发生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78%;工程质量优良率达 98.6%,铜止水带一次压延成型 156 米,彻底消除传统焊接工艺带来的渗漏隐患。下库大坝面板因“零裂缝” 被水利部评为“全国优质混凝土工程”。
更重要的是,项目探索出一套可复制的安全管理模式:规范化解决了“责任不清、执行不严”的问题,标准化破解了“操作随意、标准不一”的困境,数智化突破了“监控滞后、效率不高”的瓶颈。这种“三化协同”的思路,不仅适用于抽水蓄能行业,也为其他大型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
站在新的起点,镇安抽水蓄能项目正以“三化班组”建设为引擎,向“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标杆电站迈进。当秦岭的清泉水推动叶轮飞转,当智慧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守护着每一寸工地。“镇安经验”将在更多抽水蓄能项目落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