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韶光易逝。从2002年的老挝ADB9龙山公路工程到如今的老挝巴莱水电站项目,马海宁已伴随公司老挝市场走过了他人生的第23个年头。他从当初的懵懂小伙到如今两鬓斑白的沉稳老汉,他从厨师到当地员工管理员再到项目办公室主任,走过的每一步见证了他的成长,也练就了他扎实过硬的“武艺”。
从“陕普”到老挝语,工作中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艺”
个不高、嗓门大,操着一口浓郁的陕西宝鸡方言,这是马海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西北汉子,却能说出一口流利的“国标老语”,被当地政府官员亲切的称为“外交官”。
2014年4月,老挝南欧江六级水电站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围堰填筑。为了达到安全度汛高程,项目从国内集结大批精锐设备急速增援,在顺利完成海关报关手续行至老挝磨丁口岸时,却因一次性进关数量太多而停滞不前。
看着一台台设备停在口岸,项目部同志一筹莫展,马海宁凭借20多年的当地资源和流利的老挝语言主动请缨:“能否让我去试一下”。
在火速赶到关口,了解到进关数量需要申请特批后,马海宁陷入沉思,他首先想到的是:六级水电站地处丰沙里省境内,电站的平安事关当地百姓的安危,要想取得特批权,前提必须要得到丰沙里省政府的支持。
“解铃还须系铃人”,满脑子都是“鬼点子”的他已经顾不得劳累,毅然驱车450余公里直奔丰沙里省政府。没有想到的是,省长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超出审批权限无能为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马海宁在听到同样的答案后,动容地向省长讲到:“围堰如果达不到汛期高程,肆虐的洪水极有可能会对下游村庄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种负面影响是任何一方都无法承受的。”省长在沉思片刻后,终于拨通了请示电话。
2016年4月,丰沙里省省长再次视察工地建设,他一眼就认出了当时那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项目“外交官”,为他设身处地的精神感动,称赞他是老挝百姓最真的朋友。
从味蕾抓起,属地化管理中他练就了凝心聚力的“情艺”
流利的老挝语言加上他对当地风俗的了解,马海宁责无旁贷的扛起了当地雇工管理员这一职责。招的来、管的住、用的好,是属地化用工的衡量标准,也是彰显央企责任,为当地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举措。
在日常管理中,马海宁经常讲到一句话:“只要把事当成屋里事做,把老挝员工当成自家兄弟,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处不来的感情。”作为资深的“美食家”,他深深的明白要想留住员工的心,必先满足他们的胃。在他的努力下,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员工,都能在早餐时享受到每人每天一个鸡蛋的待遇。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在外方员工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一位跟随公司十多年的老挝员工巴塞说到:“阿宁是我们的老大哥,在家里只有老人和孕妇才能享受的待遇,在这里我们每天都可以享受”。
在硬件设施上,马海宁同样追求平等。他积极努力,首次为当地员工宿舍安装了空调,这一举动在整个老挝市场都是屈指可数。除此之外,他还建议项目部为老挝员工营地建设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地掷球、藤球场地,从国内购买娱乐建设器材,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俗话说,沟通也是生产力。在国外,要么自己会当地语,要么让当地人学会中国话。为达到两种语言上的深度融合,他开创性的利用职工夜校开办了中文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员工的热情,促进了工作上的交流。
在第一期中文培训班结业典礼上,老挝员工阿高用中文讲到:“中国在老挝的公司越来越多,平时想学中文都是要掏学费,在这里既能学中国话还能赚钱,我很珍惜中国电建给我们的机会”。
紧急有我关键看我,后勤管理中他练就了全面的“手艺”
2019年12月,无情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很多国家都纷纷采取外防输入策略。当时正值建设高峰期的老挝南欧江七级水电站项目,几百号员工的吃饭和疫情防控物资问题就摆在了老马面前。
“责任如磐,使命在肩”,疫情没有吓到电建人。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凭借多年与当地政府合作赢得的良好基础和口碑,顺利拿到后勤食材及防疫物资进场批文,为项目建设和疫情防控双胜利奠定了后勤基础。
项目综合办公室事务繁杂,没有过硬的本事和全面的手艺很难拿下后勤管理工作。面对需要,他可以是口若悬河的翻译、可以是长途奔波的司机、可以是铁面柔情的管理员、也可以是烹饪美食的厨师。
在老挝巴莱水电站,项目厨师休假空缺时,他紧急补位重操旧艺,在过水烫菜时,不慎将滚烫的热水淋在了脚上,但面对准时开饭要求,他硬是坚持到饭菜上桌才肯治疗。看着满脚的水泡,医生建议他静养休息。老马笑着说道:“轻伤不下火线,工作20多年不掉队,这次我也不会”。
老马用他练就的海外“武艺”续写着自己的平凡之路。在谈到手艺是如何练成的时候,他又笑着说道:“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嘛。工作单位就是家,就是手艺练就的舞台,只要潜心修学、用心琢磨,就没有学不来的手艺,成不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