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煤、油、气等能源资源富集,是国内外少见的能源种类赋存齐全的地区,依靠此优势,坚持进行“三个转化”,不断延长能源产业链,一个个能源化工基地不断被孵化而出,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严重制约建设国内一流能源化工基地、深化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研究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和水网建设,省水利厅立足省情水情,谋划储备项目,加快推进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等工程建设。做深做实前期,构建‘两域贯通、三区互联、多库联调、五纵十横’陕西水网总体格局。” 陕西省省水利厅厅长郑维国说。
引黄河之水润塞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水动力”,肩负企盼的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正由曾经立下的宏愿,逐渐变成了看得见的现实。
2018年7月,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11月取水许可获水利部黄委会批准;2020年5月,工程初步设计批复,同年6月,控制性枢纽黄石沟沉沙调蓄水库正式开工建设。
走进黄石沟水库大坝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在坝上来回穿梭,数百名施工人员挥汗如雨,一幅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跑”出建设加速度
“不打无准备的仗。我们要提前谋划,及早部署,摸清了底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稳住阵脚。”项目负责人田刚卫在工作部署会上说到。
水电十五局榆林黄石沟水库项目攻坚团队迅速行动、尽锐出战,吹响项目推进的“集结号”。
统筹谋划料场开采、填筑料制备、填筑机械设备及人力资源的配置,对填筑参数、填筑料源、机械设备选型等严格把关,优化坝体填筑施工、高边坡护坡施工等方案,为启动大坝填筑做足了准备。
大坝填筑阶段,开启“白加黑、5+2”作战模式,克服昼夜温差大等困难,项目参建人员在塞北高原上日夜鏖战,争分夺秒跑出了施工建设的“加速度。
“要抢抓施工“黄金期”,争分夺秒、大干快上,确保如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努力把项目建设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示范工程和人民满意工程。”榆林市市委书记张晓光在项目调研时说到。
“大坝施工作业高峰期,一天投入各类机械设备近120台,施工作业人员800多名,轮班团结作战,日填筑最大强度达2.6万立方米以上。”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姜虎说着,指了指坝面上自卸车排起的长龙,一辆接着一辆十分壮观。
优质示范工程靠的从来都不是嘴皮子功夫,是实打实干出来、拼出来的成绩。截止5月25日,大坝填筑施工组织单元验收三千余个,一次性合格率100%,优良率96%。“截至目前,大坝填筑工程质量、安全受控。”得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的一致认可。
“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标准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推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打造品质样板工程。
“大坝填筑采用了一种新的工艺——插板法。利用钢制插板,可有效避免土料混入反滤料,同时心墙土料粗铺完成后即可进行碾压,省去二次修坡的工序,也可保证心墙边线的顺直,相比传统施工方案,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田刚卫说到。
历时一年多,400多个日夜,大坝一点一点垒起,终于在2024年5月27日迎来了封顶这一重大节点目标。
“智”造大坝新高度
走进榆林黄石沟水库建设现场,一排振动碾整齐划一地行驶而过……与此同时,坐在操控室里的项目质检员魏文杰,在电脑上就能实时观察着振动碾的位置。
“我们给振动碾装上了“北斗GNSS设备”,碾压过程中,通过数据传输实时监控和反馈铺料压实厚度、震动碾行驶轨迹、振动状态、碾压遍数等,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大坝质量精细化管理。”魏文杰说道。
类似的创新技术还有很多。大坝土石料场土石方拉运过程中,在车辆必经之地采用安装太阳能路板计数器来统计车辆的拉运次数,便于成本核算,既准确又节约了人工成本。
项目团队利用二维码技术为土料、原材、混凝土亮明身份。项目质检员牛永轲说到。“拿出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每个土牛标准击实试验,获取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及黏粒含量等检测结果。”
“扫描二维码,即刻显示原材的名称、规格、型号、材质、执行标准等出厂信息以及抽检情况等,新技术的运用比传统方法来得更高效,极大地降低了物资管理成本。”项目分管物资副经理程恩林说道。
多雨天气,是大坝填筑的难题之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的信息,把雨水对工程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我们在现场也可以及时掌握到天气情况,提前有所规划,雨来前对大坝进行封面,提前做好排水工作,雨走后及时复工复产,极大减少了雨天对施工的影响,这都要归功于项目的天气预报员——闫瑞杰”现场技术员杨森说到。
“目前降雨量已降至10毫米,雨量持续减小,未来两小时可能停雨,各施工作业面做好复工生产准备工作。”安全部的闫瑞杰第一时间将雨情发布到项目工作群,“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智能化的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环境监控云平台真是太强大了,能观测到施工区域内天气、气温、风向,并实时监测累积雨量、当前雨量、日雨量,更好地防范和预警天气,为施工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
从“搬砖头”到“按键盘”,智能新技术的应用为项目施工生产保驾护航。
“勇”创科技攻坚队
榆林黄石沟水库大坝,位于神木市窟野河左岸支流黄石沟上,夏季干燥,冬季严寒,最冷的时候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
面对恶劣气候,严峻工期,项目团队积极调动协作施工队伍,合理配置施工力量,充分调动人员机械,围绕安全生产进度,开展“大干70天,确保大坝安全度汛”、“大干八十天 确保大坝958拦洪高程目标”等劳动竞赛,全面掀起大坝填筑热潮,为大坝顺利封顶争取了宝贵时间。
吹响“工人先锋号”,积极发挥劳模工匠作用,项目团队每天深入施工现场,及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利用自己熟悉的工艺流程、工作方法,大胆推陈出新,提高工作效率。
正是这样一支,平均年龄在35以下的青年攻坚团队,承担了黄石沟水库大坝从前期施工规划到后期填筑施工的全部任务,先后荣获了水电十五局“工人先锋号”、陕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颁发“陕西省劳动竞赛优胜班组”。
“项目成立了刚卫创新工作室,为攻坚创新提供孵化的‘温床’,充分发挥创新攻关、技能传授、人才培养等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项目副经理蔺旭勃说到。
开展青年职工夜校培训班,培训形式上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实现线上线下学习融合,让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让青年技术干部赋能成长。
田刚卫带领的这支技术攻坚团队,扎根建设黄石沟,攻克了提高坝基固结灌浆试验合格率、提高粘土心墙填筑一次验收合格率、提高土料压实施工优良率等多项技术课题,先后获国家专利7项、QC成果6项、施工工法1项,发表论文6篇。
“看着大坝一天天长高,我心中满是自豪,建设黄石沟大坝工程是每一个参与者的殊荣。”“干出漂亮活,交出过硬产品,感到充实和满足。”参与黄石沟水库建设者们内心满是坚定。
雨后初霁,群山峻岭之间,黄石沟水库大坝昂然而立,变化莫测的光线投射在坝面上,大坝迎来了“高光时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