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这一天无论身处雪域高原、戈壁荒滩,还是远在沙漠腹地的新疆民丰县的农牧民们,都倍感荣耀。
坐在台下,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时,崔远鹏激动万分、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和现场许多的代表一样两眼饱含热泪。
千年梦想,圆在今朝!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对千千万万脱贫攻坚工作者的最大褒奖,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胜利的背后,是无数负重前行的身影,是无数个像崔远鹏一样的扶贫人的艰辛付出。
崔远鹏,1986年出生,中共党员,满族人,驻村前为中国水电十五局第四工程公司项目总经济师。2018年底,他代表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到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乡托皮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任驻村第一书记、“访惠聚”工作队队长。
在入疆扶贫报名申请书中,崔远鹏深情写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哪里最需要我,我就要到哪去”。他积极适应严酷的沙漠环境,努力克服语言难关,深入农牧民中间,想方法谋思路,全心全意真扶贫、扶真贫,扎根荒漠一干就是三年光景。
平台搭起来 “盘活”村经济
“以前,村里既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没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村委会的号召力不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不高。” 托皮村村干部阿依罕·麦合木提说。“现在变好了,在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大家的信心更坚定了、脑子更灵活了、心气更足了,‘僵尸土地’回收了,农业经济合作社成立了,大家抢着种植甜椒、西瓜、大枣,口袋里的大票子多了,村里的环境和村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几年时间,在蓝天黄沙的大背景下,一排排整齐的粉红色房舍,房舍前的葡萄藤郁郁葱葱,晶莹剔透的葡萄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路边的核桃树和红枣树挂满了果实,远处的小丘上,一群羽毛黑亮的尼雅土鸡吃得膘肥体壮……这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因为有人激活了这一池春水,托皮村历史性蝶变的背后,离不开“带头人”崔远鹏。
作为一名外来的援疆干部,他舍小家顾大家,撂下妻儿的“委屈”,一头扎进了沙窝窝里,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上。托皮村全村 402 户人家,1217 人,12条路,6257 头牲畜,一一都系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崔远鹏的心头上。“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谁的事都可以等,唯独农牧民的事不能等。”这句话也是他做群众工作时最爱说的一句话。
驻村期间,崔远鹏遍访贫困户、残疾户、重病户、精神病家庭及“四老”人员家庭200余户,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多方面缓解他们生活上的压力。他常常是硬起头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真诚地换来了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
为了“盘活”村经济,崔远鹏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总是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同村党支部成员一起不断出谋划策,制定了符合本村实际的“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采取各种途径调动农牧民勤劳致富、文明生活的积极性。2019年底,皮托村544名劳动力,就业480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就业的家庭户户就业全覆盖,全村人均收入为13848元,相比2018年年底提升了1800余元。
产业兴起来 瓜羊“齐头进”
2020 年初,崔远鹏没有停止扶贫工作的脚步。在他真诚请愿下,再次启程,来到了身处沙漠腹地,距离县城130多公里的“沙漠第一村”民丰县亚瓦通古孜乡兰城村任第一书记、“访惠聚”工作队队长。“亚瓦通古孜”在维语中的意思就是“野猪出没的地方”。这样的选择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项艰难的考验。
初到兰城村,他通过大量的走访,与老乡畅聊,了解到兰城村深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光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甜瓜这项传统产业,但甜瓜种植病虫害防护难,种植风险高,近些年又因病虫害的影响,农牧民种植热情大减,不敢大量种植。
扶贫,扶的是信心,靠的是良心。为推广甜瓜种植产业,崔远鹏想尽一切办法,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逐家逐户动员,并自掏腰包租车组织农牧民到邻近的安迪尔乡观摩甜瓜种植基地。农牧民怕没有销路,她就联系后盾单位、发动驻村工作队一起想办法;农牧民怕病虫害,他就带着乡干部跑到自治区林业厅、科技厅去请专家……
村民萨依姆罕是村里的脱贫不稳定户,身体健康条件不好的她一人独自带着上初三的女儿生活,看着老乡们风风火火地种甜瓜,她也心动不已,但苦于家里没有劳动力又让她倍感忧愁。了解到情况后,崔远鹏带着工作队员,找到她,对她说“我和工作队员都是你的阿达西(朋友),你种10亩甜瓜我们管了”,彻底打消了萨依姆罕的后顾之忧。
立下“豪言壮语”容易,当真的去打理这10亩地时,他和他的队员们真的是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艰辛。面对刚刚出土的甜瓜秧苗,就如同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白天,他蹲在田间地头,带领群众给瓜地浇水、施肥。晚上,他又盯着手机看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生怕大风让瓜苗遭了秧;在他的带动和鼓舞下,只有113户的兰城村2020年种植甜瓜2500亩,覆盖全村80%的农户。收获时节,喀什和乌鲁木齐来的收购商络绎不绝,全村的甜瓜毛收益达到了700多万元,仅靠甜瓜一项全村户均收益达到了3万多元。
甜瓜产业富了老乡们的口袋,正好解决了他想发展壮大养羊产业但资金不足的难题,为深化产业的扩展,实现“双产业双保险”,崔远鹏又积极联系羊羔销售商,引导农牧民购买田羊羔,大力发展养殖业。342人的兰城村一个冬天购买了近2000只羊羔,甜瓜与养羊产业真正实现了“齐头并进”,2020年,兰城村实现人均收入15761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700多元。
文旅“热”起来 就业不发愁
新春过后,蓝天下的兰城村分外美丽。崭新的路灯、笔直的柏油路,一排排整齐的安居富民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还有村民家装点一新的庭院,日新月异的兰城村依承载着村民们的新生活,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单纯的只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还是太单一了,”崔远鹏说,“还需要谋长远,依靠自然环境等优势,发展旅游这项绿色产业,让老乡足不出户就能挣到钱。”一直以来,崔远鹏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对兰城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开展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地探索可落地实施的乡村文旅项目,着力中长期实现乡村振兴。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多元化发展村级经济,崔远鹏与乡党委紧密对接,共谋举措,提出了感受异域风情,体验沙漠风光的旅游口号。他充分利用兰城村身处沙漠腹地的地缘优势,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网络平台实现IP导流,努力打好“沙漠第一村”这张牌,不断吸引沿沙漠公路自驾游的游客前来体验生活。
村民茹孜罕·阿卜杜拉说:“以前是我们靠天吃饭,仅仅养着几只羊维持生活,没别的技术,生活条件也不好,后来在崔书记和乡党委的帮助下,‘访惠聚’工作队经常来我家宣传优惠政策,帮我解决困难,协助我们家建立了小商铺,给过往的游客提供便利,我们家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村里来旅游的人比以前变少了,但经过乡党委和村党支部共同努力,村民广场的夜市却红火了起来,夏天的夜晚,夜市成了老乡们聊天解闷的休闲场所。在他的鼓励下,两户老乡还购买了售卖车,既可以在村里卖快餐,也可以到沙漠公路的路口卖给过往的车辆,小本生意还不错。
“第一次来民丰县的时候,这里的一切似乎还停留在唐朝边塞诗人笔下的场景,大漠、孤烟、落日还有贫穷,但现在,在中国电建的助力下,民丰县的发展日新月异。”崔远鹏对来调研的中国电建领导笑着说。
然而,这些年来民丰旅游的游客们,又有几个人能想到,数年前,这个和田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居住最分散、最干旱的民丰县并不“民丰”,而是风沙滚滚,“一年三百六十天,两百多天眯着眼”“说起民丰苦,一天二两土,白天没吃够,晚上接着补”的少数民族聚集贫困区。
强产业、保增长、求长效,凭借着一套扶贫“连环组合拳”,崔远鹏不断创新思路,转变帮扶方式,不断激发村集体内生动力,引导群众养殖多胎羊、开办打馕店、小食堂、美容理发店多渠道发家致富。几年来他还自掏腰包近2万元帮扶农牧民发展生产,积极主动联系中国电建,从国资委争取来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的名额,化身推销员和主播推销核桃、甜瓜、大枣为少数民族的农牧民打开农产品销路。
吃水不忘挖井人,精准扶贫感党恩。崔远鹏充分发挥基层党党支部“帮传带”作用,带领村“两委”,尽心尽力化解各类困难诉求391件,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言谈话语中都是对党的感恩之情。扶贫成效突显,荣誉纷至沓来,2019 年度,他个人先后荣获“和田地区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民丰县扶贫攻坚优秀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荣誉称号。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崔远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这份奖来得非常厚重,为什么说它厚重呢。它不仅是属于我个人的,更属于电建集团所有致力于扶贫攻坚工作的党员干部,大家真的值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喜迎建党100周年。”崔远鹏参加表彰后如是说。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古老的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正在巩固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相信在崔远鹏这些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托皮村、兰城村这些“沙漠村”必将一往无前,发挥出沙漠旅游资源的优势,喜迎八方来客,用实际行动描绘出中国梦的美好画卷,在“十四五”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