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厂家来的材料到了,赶紧安排下去......”
“刘江,黄河水浊度增加,加药量得增加......”
“莫马达,这就处理......”,眼前这个身材魁梧、肤色黑红、忙得不亦乐乎的“80后”用一口纯正的陕西话回答得掷地有声。
说起刘江,“增得很,拧得很,不服输”,这个浑身上下都充满了陕西味道的关中汉子,连大伙对他的评价都很“老陕味”。
磨砺:不懈坚持的初心
2004年7月,刘江大学毕业后来到甘肃镜铁山水电站工程,这里是他青春征程的起点。
甘肃镜铁山水电站工程地处高寒地带、施工环境恶劣,对技术员来说,要在寒冬刺骨的冬天连续数小时坚守在施工现场,在高冷环境下,僵硬的钢筋模板摸上去有些粘手,刘江的手上、脸上被冻出了疮口。下班以后,他依然没有休息时间,因为实战源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工作,刘江利用下班时间,不是用来整理资料、看图算量,就是读书学习,钻研业务。
当问及他是何以坚持下来的,这个地道陕西人换了种口音郑重的回答,“怀着不懈的初心去奋斗,去逐梦,这才是青春本色”。
成长:锐意进取的恒心
经历了在甘肃镜铁山水电站工程的磨炼,刘江褪去了稚嫩,收获了成长。在甘肃铁城水电站项目,刘江是隧洞施工的技术负责,这是他从事的第二个项目,残孔率以及围岩变化是他每班要掌握的信息,完成测量、整理资料后刘江就去查找资料优化方案。为确保隧洞贯通,刘江反复对控制点进行校验、闭合,经常跑到三公里外的隧洞那头进行校点,有同事看他那么辛苦,建议他少校验几次,他斩钉截铁一口回绝,“只有达到多复核,才能保证贯通莫马达。”当隧洞以零误差贯通的那一刻,这个关中汉子的眼睛笑得眯成了缝。
“增得很,拧得很,不服输”,同事们如是评价刘江,而这样的评价对刘江来说,更是对他锐意进取的恒心的描述。2010 年,刘江被任命为多松多水电站项目技术部主任,这也是他职业的转折点,是他成长为工程建设的中坚骨干的见证。
担当:敢打硬仗的信心
2014年 10月,刘江怀着满心的期待和向往来到圣地延安成为延安黄河引水工程的参建者。
2017年7月至9月份,正值“9.30”通水目标的攻坚时期,黄延线沿线各个工区都在为9.30全线通水目标的实现昼夜鏖战。刘江负责的延水关一、二级泵站作为黄延线起始点,成为了实现试通水目标关注的重点。
资金紧张,工期紧、任务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摆在刘江面前的难题。作为一工区负责人,刘江向项目负责人、公司领导作出承诺,“保证按时将黄河水澄清后送向三级泵站”。
刘江在心里琢磨着,27万方的围堰需要挖除,河道需要疏浚,泵站的配套设施需要完善,只有背水一战,才能全盘皆活。他当即立下,召集各部门负责人、施工现场各点负责人商议作战策略。
“先将围堰挖开一个口子,将黄河水引入斗槽”。
“将剩余机械设备集中到一、二级泵站加快施工,确保泵站的正常运行”。
在一工区会议室,各部门负责人、各点负责人建言献策、谋划具体施工方案。在长达三个小时研讨会上,试通水的攻坚战也在刘江的周密部署下打响了。
“白+黑”坚守在工地现场、炎暑天在现场、雨天也泡在工地,这成了刘江的工作常态,他带着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奔赴在“9.30”的通水路上。9月30日,试通水目标顺利实现,大家欢呼雀跃,刘江擦了一把汗,激动得掉出了眼泪。
刘江站在已经挖除了围堰、疏浚了河道的斗槽上,望着壮美恢弘的黄河,这位已在水利工程干了15个年头的水电人,他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施工生产第一线,当问及他是否有过犹豫、有过遗憾,他是这样回答的,“奋斗的青春才是无悔的青春!”
这就是刘江,他一路摸爬滚打,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一位独挡一面的领导骨干,他的青春是“奋斗正当时”,是一部“奋斗正青春”的见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