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过甘泉县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放眼望去,除了村庄就是平原。经过三次大的上下颠簸,终于在最后一个路口转弯,看到了平原上鲜亮的一抹蓝——中国电建。
迎风飘扬的旗帜下,便是在建的府村川水库工程项目所在地,这是甘泉县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主要任务是向甘泉工业园区和道镇应急供水,是当地政府部门极度关注的水利工程。
注重细节 抓质量
府村川河水顺着洛河右岸分支绵延而下,流经水库消力池、路基涵洞,接下游出水渠归到主河槽。出水渠为混凝土渠道,两侧坡比1:1,即四十五度坡,坡面混凝土总量达12000方。外行人也许对这小坡度不以为然,但放在浇筑混凝土的渠道上,四十五度坡带来的施工难度不容小觑,这一坡度严重影响了混凝土外观质量。
为解决出水渠外观质量问题,项目领导班子紧急召开会议,成立QC小组。由项目经理田刚卫牵头,高级诊断师侯娟协助,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渠道坡面混凝土外观质量优良率的问题,并以此确立课题。
直面问题 刨根源
2017年9月12日, QC小组召开专题会,对渠道已完成的5仓混凝土外观质量工序评定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优良率只有60%,严重影响到混凝土工程单元评定结果。“好家伙!外观合格擦边球,小学生答卷成绩都比不上!不能倒了我们企业质量的牌子,严抓!” 田刚卫狠狠地说,眉头都拧成了一团。
紧接着,小组成员对评定合格的两仓混凝土外观进行200个点的抽样检查,其中合格的点有165个,合格率为82.5%。从调查频数统计表中明显得出,混凝土气孔频率为42.9%、麻面频率为40%,同时,从外观质量问题排列图可以得出气孔和麻面这两项因素占总频数的82.8%,是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的主要因素。由此,小组成员明确了问题的主要对象,决心将其根源一一找出、竭力攻克,并要求混凝土外观质量优良率不得低于90%。
攻破难题 创新法
小组成员对坡面混凝土外观产生气孔、麻面问题的原由进行剖析,分别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着手,绘制质量问题关联图。从关联图可以得到9条有待验证的末端因素。大家集思广益,潜心研究,利用要因确认表逐一分析排除,最终确定要因是:一、边角特殊部位无法振捣;二、混凝土浇筑方案针对性不强。
层层剖析后,QC小组当即进行头脑风暴,经过几天的探讨与试验,终于找到了最恰当的应对措施。
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项目质量部副主任魏双超坚定双眸,义正言辞道:“针对边角特殊部位无法振捣的问题,我们改进原设备,将软轴振捣棒用长50毫米、宽80毫米的方木固定,让操作人员握住方木沿仓面中心线进行振捣,局部边角可以加强振捣。这样一来,振捣效果完全掌控在我们手中,边角部位也得到有效振捣。”田刚卫点头赞同,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补充道:“针对混凝土浇筑方案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项目部已将斜坡混凝土振捣方案进行修订补充,突出斜坡混凝土施工的特殊性,立刻安排与施工方操作人员进行交底。小魏亲自监督,务必落实到人!”
苦尽甘来见成效
经过QC小组为期十四天的团结奋战,将整改前后采集的混凝土外观照片进行对比,质量大幅度提升,缺陷明显减少。小组成员对混凝土外观缺陷处抽检200个点,再次分析数据,结果竟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合格率达到91%,比90%的目标值还高了一个点。
通过本次QC活动,渠道衬砌混凝土施工工期从计划的60天缩短至51天,提前9天完成,并且为项目节约人工费 12240元、电费2520元、材料费1072元、其他费用2338元,累计投入仅1380元,合计节省费用1.7万元。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混凝土外观合格率,还提高了施工效率,杜绝返工、修补现象,加快了工程进度,使得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府村川水库项目,这个新成立的年轻团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时刻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将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渗入甘泉县飞沙走石的平原上,将水电铁军百折不挠的精神筑入拦洪蓄水、造福百姓的水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