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不一样的十年

来源:第二工程公司 作者:刘璇 时间:2017-09-25 17:45 分享

“当我们描绘未来的时候,我们已被未来涂抹成了历史;当我们编织梦想的时候,梦想留下了昨天的足迹。十年,谁为我们计算曾经的行程,谁能留下青春的证明,当此刻蓦然回首——十年如一日……”

从渠首到渠尾,十一公里——这就是每天的“早餐”,就这样一走走到了即将通水。

“老李,砼养护一定要做好,这儿还有啥问题直接给我打电话。”

“不行就再进一台挖机,把这块赶紧挖了,进度不能耽误。”

“高师傅,这块碾压一定控制好,铺土厚度......”

......

就这样,渠道在他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他叫周建军,已在公司工作整整十年了,他十年如一日的奔波于施工现场,认真完成工作。他说:“回想起刚工作那会儿,感觉好像昨天的事。”

初出校园 结缘工地

2007年7月,周建军从陕西工业学院毕业,来到中国水电十五局第二工程公司。一米八几的阳光大男孩,总是笑呵呵的,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

“那会没有直达火车,先坐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乌鲁木齐,再坐一晚上的大巴到工地。”

“第一个项目是新疆温泉电站对外交通工程、同时先后参建了温泉大坝工程、发电厂房扩机工程,一干就是七年。”

“施工员,先是跟着师父学,学技术、学现场管理,慢慢就自己管一段。在工地现场,多看、多学、多问,也跟农民工一起干活,干着干着就摸索出门道了......”

随身必备“六样宝”,规范、图纸、作业指导书、钢卷尺、施工日志、笔。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正是由于之前不断的积累和踏实的工作,才有了我的今天。”周建军感慨的说。

从新疆温泉电站对外交通工程、大坝工程、发电厂房扩机工程到新疆BAGQ工程,从施工技术员、项目工程师、工程管理部主任、经营核算部主任、项目副总工程师到项目副经理。

“从进场后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到大坝截流;从坝基开挖到高边坡支护;从坝基基础防渗处理到大坝填筑;从大坝面板浇筑到防浪墙封顶......”十年一瞬间,历历在目。

“这里有我的一份力,我感觉很骄傲!”

看着大坝满库容发电造福边疆大地时,有蓬勃奋进的意志豪情、也有山高水静的孤独一舟。我们于时间无关紧要,不过白驹过隙,然而走过的每一步路,流过的每一滴汗水,都有它们的意义。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小周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领导交办的工作,同样一个任务,落在他手里,他总能想法提高工作效率,群策群力,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技术难题。”提起周建军来,领导总是赞不绝口。

在2014年,BAGQ项目正式进场施工,根据图纸设计本项目公路涵洞共计11座,前期施工期间涵洞满堂架的搭设:一是,仓面多,满堂架拆装频繁;二是,工作量大,费工费时,成本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周建军带领项目创新技术小组深入施工现场,详细了解、分析施工工艺,不断总结优化工艺流程,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建言献策。在他的组织实施下,经过系统的计算、论证及实践,针对涵洞满堂架重复的搭设问题,BAGQ项目公路涵洞施工最终形成了涵洞“旱船移动式满堂架工艺技术”。该工艺技术2016年7月6日正式成功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2015年BAGQ项目进入到大干高峰期,工期紧、任务重。受前期移民征地影响,项目界梁子沟渡槽项目工期严重滞后,该项目为BAGQ项目控制性工程,直接制约通水目标的实现。为了在保证工期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周建军以优化方案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要点积极组织技术小组成员在项目总工的带领下,白天深入施工现场查勘分析与工人师傅交流施工要点,晚上组织技术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方案、论证参数,经过一周的工作开展,通过预压荷载试验数据分析,界梁子渡槽大钢管支撑法施工技术最终出炉,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了施工工期,界梁子渡槽提前40天完工;另一方面,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工程成本投入,节约了费用支出,累计节约工程投资约70万元。同时,他主持的《高寒地区大型渡槽施工工法》施工工艺技术在2016年成功申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施工工法。

胡杨屹立于茫茫戈壁滩,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不是神话也不是夸张。一株枯树挺立千年谁能见证?倒下后不动声色地躺了千年,又有谁能见证?水电人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