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信息 >> 正文

举世瞩目的中国小水电

时间:2009-06-24 08:31 分享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2009-06-23

  从 1951年开工建设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福建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起,到 2008年年底,中国已建成 5万千瓦以下(本文称以下皆含本数,下不另注)的小水电站 4. 5万座,装机 5 127万千瓦,年发电量 1 628亿千瓦时,装机和发电量是 1949年全国全部电力的 30余倍、全国整个水电的 200余倍、全国小水电的上万倍。在广大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小水电,推动了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写下了光辉篇章。

         新中国小水电发展经历了 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 30年平均每年增长 21万千瓦,第二阶段的 21年平均每年增长 88万千瓦,第三阶段的前 8年平均每年增长 330万千瓦
  新中国成立到 20世纪 70年代末是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结合江河治理,兴修水利,大力开发小水电。到 1979年,小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站发电到联网运行,从建设地方小电网到与国家大电网联结,初步形成了大小电网并举、各有侧重、调剂余缺、共同发展的格局。小水电除供县镇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外,还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减轻了大电网的供电压力,改善了电力工业布局。全国累计建成 1. 2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站近 9万座 633万千瓦,年发电量 119亿千瓦时,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县开发了小水电,有 1000个县主要靠小水电供电,使 1.5亿无电人口用上了电。
  改革开放到 20世纪末是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开发小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为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的改革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按照国务院“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分 3批建设 6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县的部署,到“九五”期末,全国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 653个。这些县都实现了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用电量 5年翻一番、 10年翻两番的目标。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已成为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治本性脱贫的有效途径。截至 2000年年底,全国共建成 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站 4.8万座,装机 2485万千瓦,年发电量 800亿千瓦时。 1500多个县开发了小水电,全国 1/2的地域、 1/3的县、 1/4的人口主要靠小水电供电,小水电累计解决了 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小水电被誉为“扶贫工程”“光明工程”“鱼水工程”,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进入 21世纪以来为第三阶段。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标志,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的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肩负新使命,实现新任务。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开创新领域,农村集体和农民股份制办电开辟了农民持续增收的新途径,水能资源统一管理依法确立和推进,农村电网大规模改造,资产战略性重组深入进行,有序开发、安全监管逐步到位,行业管理不断加强, 2008年农村水电支持抗冰雪和地震灾害取得重大胜利,持续保持较快发展,国际影响显著提高。在国有资本的引导下,鼓励和支持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投入农村水电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水电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怀重视小水电发展,推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进入与时俱进的新阶段,肩负新使命,实现新任务
  1960 年,毛泽东视察浙江金华双龙小水电站,高度赞扬金华人民自己制造小水电机组发电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指出发展水力发电大有可为。 1958年,朱德视察了四川郫县犀浦乡游家碾小水电站,详细询问了打米和发电的情况后说:“这样的小水电站好,可以多办些。” 1982年,邓小平在四川听取了允许地方自建、自管、自用小水电,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汇报后,发表了“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就是解放思想”的讲话,倡导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鹏多次强调:“小水电必须要有自己的电网、供电区,没有自己的电网是发展不起来的。”进入 21世纪,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 � 基、胡锦涛、温家宝等作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增加对农村水电等“六小工程”的投入,发展农村水电,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等一系列重要指示。

  
小水电同“三农”“新农村”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是“开发小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诞生的生命源泉,又是“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进入 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把农村水电列为“周期短,见效快,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更显著”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六小工程”,要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实施范围”,许多地方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建设中,以开发小水电为载体,实行国家扶持指导、农村集体与农民股份制办电,开辟了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途径。     
水利部和各地深入总结实践经验,把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逐步普遍地推行股份制开发小水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小水电的多功能作用,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体制改革和资产战略性重组深入进行推动小水电发展壮大,小水电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认真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发展思路,深入进行农村水电体制改革和资产战略性重组,为推动小水电的发展壮大,构筑了新的运作平台,创建了新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新的体制保障,为打破电力垄断体制,坚持独立配电公司方向,参加电力工业配电端的体制改革,争取了时间与空间,增强了实力和活力。
60 年小水电发展,也启示我们要以不畏艰险的创新意识与勇气去克服困难,要以开拓进取的创新眼光与态度去奋发工作,要以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与信念去探索追求,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举世瞩目的中国小水电,是媲美“三峡”的中国伟大工程。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