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工装,精瘦利落,微微胡茬挂在黝黑的方脸上,泛白的头发和眉毛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黑框眼镜下,一双不大的眼睛但深邃有神,左手虎口位置留有被电焊烫伤枫叶形状的白斑,很有特点。
他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和众多的电建人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着,他就是水电十五局引江济淮工程项目拌合站站长齐双奎。
52岁的齐双奎已经在工地上打拼了30多年,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从普通工人一直干到了高级技师,又当上了项目拌合站的站长,大家都说老齐是能文能武,不仅在干业务上“武”力值拉满,在管理方法上也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秘籍。
原材质量的“把控者”
公司承建的引江济淮工程J002-1(河渠)标总长14.98公里,是典型的线性工程,点多、线长。手机、对讲机、手电筒是齐双奎的“三宝”,为了确保混凝土供应及时,“三宝”从不离身,对讲机、手机保持二十四小时在线状态,有时候睡觉都要放在枕头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通知打灰,他就会根据项目需要安排车辆,有条不紊地指挥生产。
老齐”的“粮食学”。在齐双奎眼里,砂石料就是“粮食”,除了每两三天进行一次核销、盘点存货量,他还得保证这些“粮食”的清洁。
别看这些砂石料灰头土脸的,要是里面的含泥量、石粉含量等超过标准要求,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就容易产生离析,大大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甚至直接就成了废品。因此,每次项目部进料的时候,老齐都会及时配合试验室严格把关。对于试验结果刚好符合标准,但对原材料要求较高的高等级混凝土,他会组织工人进行清洗。
有的年轻同事觉得这样做略显多余,他则会语重心长地说:“干工作不要追求刚好,而要追求更好。”俨然一副严师带高徒的样子。
每天早上6时,齐双奎会准时出现在搅拌站,然后围着砂石料场转一圈。大家问他为什么起这么早,他总回答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即使有粮,也得确认一下有多少粮,免得项目部要打灰时出岔子。”
老齐”的“柴米说”。老齐常跟同事们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凡是能再次利用的就绝不能轻易丢掉。”
在实际生活中,他会把换下来的零件归类整修,集中放到库房杂物间,等同事们平常工作中缺这少那时,杂物室就成了同事们的“淘宝”天堂,而且还不用花钱。
老齐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会将拌和楼生产混凝土的供货单打印出来,再根据不同的工程名称、部位、标号、时间,一张张分门别类地粘贴到白纸上,并附上一张写有施工部位、设计方量、实际生产方量以及施工配合比的小纸条。
如此一来,不仅方便与施工队核对混凝土方量,也大大地提高了原材料核销的准确性。当他发现某一处施工部位混凝土用量超过理论方量时,他都要打电话给现场技术人员询问情况,有时候还要亲自跑到现场查个究竟,连同现场人员一起分析,直到查明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只要有双奎站长在,我心里就踏实多了。”这是项目部生产经理对他的评价。
攻坚克难的“好榜样”
从1990年参加工作时的一名普通工人,到如今成为几个亿合同额项目的拌合站站长。三十多个春夏秋冬,风雨兼程,砥砺成钢,飞逝的岁月改变了他的容颜,却从未能改变他苦干、实干、忘我的工作情怀。
直到现在,工地上发电机、水泵、搅拌车等“趴窝”了,他都会亲自上阵,不管难度多大、时间多长,不解决问题坚决不下“火线”,是真真正正的“铁人”站长。
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机械出现故障影响施工,每次只要有大的生产任务,齐双奎就始终坚守在拌合站,不停地盘点原料库存、观察机械运转情况、查看成品料的质量,生怕出一点纰漏。
2020年,项目受疫情和洪灾影响,现场混凝土施工进度严重滞后,为了把工期赶上来,既要抢时间又要保质量,还要防汛战疫情,这就需要更合理的场站调度、更及时的设备维保、更实效的现场处置方案,人、机、料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在那个特殊时期里,拌合站操作手是二十四小时“三班倒”,齐双奎自己则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一班倒”。
他总是说:“灰不浇完,拌合站不停,我就睡不踏实。”就这样,在齐双奎的合理安排下,拌合站每天供料都能按时完成,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项目部提前10天完成了全线近13公里的隔埂梁浇筑施工。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保质保量的提前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不愧是央企单位呀,你们确实是攻坚克难的好手。”当业主单位来检查施工进度时,看见全线近13公里浇筑的隔埂梁不禁对项目部发出连连称赞。
安徽地方天气潮湿,齐双奎的关节炎经常犯,关节处传来的钝痛和酸胀感侵袭全身,导致上下操作室都变得困难起来,可他依然坚持每天在岗位上指挥生产。电话中妻子心疼得直吼他,劝他去医院输液。他却笑着安慰妻子:“老毛病了,打针得七天,吃药也一样。”他知道,一旦去医院就得耽搁好几天,他舍不得把时间搭在这上面。
“齐双奎就相当于大家的主心骨,大家都很乐意跟齐双奎在一起工作,就好像只要齐双奎在,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项目部青年技术员对齐双奎的一致评价。
言传身教的“老大哥”
为什么每天都能听见齐双奎催促大家上工地的声音呢?原来是为了节约资源,每天早上开完晨会后,齐双奎提前把车安排好等大家一起上工地。
为了让项目有的同志改掉拖延的习惯,他还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天早上去工地只等十分钟,十分钟上不了车的人就自己走着去工地,特殊情况除外。
齐双奎这样要求大家,不光提高了项目同志的时间观念和意识,还让大家养成了提前把自己事情计划安排好的习惯。
对于项目部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齐双奎总是言传身教,经常在闲谈时给大家分享他多年的工作经验,希望帮助青年技术员快速成长。他时常不忘嘱咐大家要珍惜在中国电建这个平台工作的机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师徒相承,薪火相传。在项目部青年职工心中,早已把齐双奎当作了师傅。
齐双奎作为引江济淮项目的拌合站站长,平常跟大家相处不仅一点架子都没有,而且还十分接地气。
“吃了莫”
“吃过了”
“哎呀,今个帅的很么~”
这是齐双奎见熟人打招呼最爱说的话。
齐双奎对项目部青年技术员的关心不仅在工作上,生活中的他对大家也是关怀备至。
2022年,由于疫情刚开放,项目部一半的人在一周之内都成了“小阳人”,只能在宿舍躺平。
“这可不行啊,照这趋势下去全项目部都得‘躺平’。”齐双奎心里想着。
于是,齐双奎就跟项目部领导商量给大家都把姜汤熬上,让大家喝姜汤提高免疫力。
“快,起来喝姜汤了,喝完再睡。”齐双奎的这句话每日都在大家耳朵边按时响起,为大家在病毒的折磨中带来了温暖。
“咱们都是背井离乡出来工作,出门在外更应该互帮互助,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有啥问题就说出来,我们都是一个集体,互相帮助都是应该的。”这是齐双奎经常对身边人说的话。
岁月不羁,年华易老。再过两年齐双奎也就该退休了,大家都劝他不要再那么拼了,他总是笑着说:“工地就是这样,总要有人去干,我在这儿一天就站好一天的岗,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信任。”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他三十年如一日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他把“根”扎在施工一线,以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姿态,把精力投入一线拌和站生产工作,用笃行实干彰显了电建人最美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