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基层动态 >> 正文

奋斗未“莱” “荣”耀青春

来源:第四工程公司 作者:刘向波 田佳 时间:2023-03-22 14:13 分享

春回大地,又是鸿雁北飞的时节。当晨光照彻广袤田野,胶东半岛上的电建青年们也正在“振翅”飞翔。

经过两年多艰苦鏖战,中国水电十五局参建的莱西至荣成高铁项目已进入到最后的决战。一路走来,年轻的筑路者们用奋斗之笔书写的青春故事也被这片热土所铭记。

归国挑重担 一心架通途

老挝欣合楠里河畔的占芭花香仍未散去,胶东半岛的海风已经扑面而来。

2020年10月,党若弼听从公司调配,从中老铁路项目回国前往山东莱荣高铁项目,开始了新的征途。

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身材结实,步履生风。生活中低调谦逊,为人和善,工作态度更是踏实认真,善于钻研。十多年来的造桥心得,说他是十五局筑路桥梁施工领域的“专家”,可一点也不为过。

此前,正是他所负责的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被评为中老铁路全线标准化示范工点之一。

转战莱荣高铁项目,他身上有了更重的担子。

“这座桥全长4.6公里,由简支箱梁和系杆拱梁组合而成。其中包含112米特大系杆结构,是莱荣高铁全线控制性重难点工程,同时也是水电十五局高铁建设历史上单跨跨度最大的系杆拱桥梁”,党若弼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跨S209省道特大桥介绍道。

跨S209省道特大桥与中老铁路欣合楠里河特大桥相比,施工环境不同,施工工艺不同,且更具有挑战性。这座桥对于莱荣高铁全线乃至水电十五局而言的的重要性,党若弼心里当然清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他埋头于大量规范,认真研究图纸,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施工难点控制方法,开工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使得他脑子里好像有了一本详尽的“说明书”。从始至终,每道工序要点,他都熟记于心。

如何保证桥梁施工的稳定性,是他一直关注的重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管多么复杂的工程,基础是关键。“要注意支架搭设场地的平整度,夯填后换填50厘米级配碎石和20厘米混凝土,并设置伸缩缝,大型机械辗压不到的部位必须用小型打夯机进行夯实。”他事无巨细的在和技术员进行着交底。

在桥梁支架施工过程中,加工钢管桩时,他发现在钢管两端采用特殊加固的方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钢筋加工场切割下来的小钢板在他手里起了大效用。

在征得业主、设计单位的同意后,在钢管两端30厘米范围内设置竖向钢板,在管内形成支柱“靴头”,这个小小的技术措施便可以大大提升钢管桩支架的强度和刚度。

举措用脑,实干用情。大桥在他的细心呵护下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下周天气怎么样?”党若弼自言自语地翻着手机,查看着天气。

“怎么,你要去踏青吗?”一旁的同事调侃道。

此时为2022年3月底,一个的确适合游山玩水和家人踏青的好时节。不过,他心里念的是大桥拱肋合龙那天的天气情况。

原来,因地处沿海山谷地区,风力经常达6级以上,大风天气对于跨S209省道112米特大系杆拱桥拱肋吊装等高空作业干扰极其严重,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管控压力。

大桥开工以来,他和同事们不断优化方案,抢抓有利时机,注重施工效率,高度协作配合,才让大桥得以安全生长。这期间,手机里的天气预报是他最常翻看的软件之一。

万事俱备,“不差”东风。眼看拱肋即将合龙,党若弼在天气预报里翻寻着“心仪”的好天气。

2022年4月5日上午10时,随着最后一节拱肋吊上桥头,跨S209省道112米特大系杆拱桥顺利合龙。

载誉来时路 迈步从头越

“苏队,走,打球了。”

“晚上有点事情,你们先去,改天一起。”

只见一位年轻人正在伏案编写技术方案,他便是十五局莱荣高铁项目部精测队队长苏文兴。

身材高大的他爱好篮球运动,平日业余时间喜欢和同事们打篮球,技术也相当了得,是公司篮球队的核心队员,因此,他被项目上的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苏队”。

比起在篮球场上带领球队攻城拔寨,他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

2020年冬天,水电十五局莱荣高铁项目部正式组建。胶东半岛上凛冽地寒风劲吹,似乎要给这群陕西汉子们一个下马威。

“苏队,全线几十公里,地名位置都认不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复核完啊?”项目刚进场时,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地同事抱怨道,说着,他一边哈着气,一边搓着冻红地双手。

是呀,初来乍到,人地两生。如何高效快捷地在这片土地上开展现场详细调查与地质复核勘探工作,苏文兴暗自思忖着。

他借鉴此前项目测量经验技术,利用奥维互动地图与线路经纬度关系,建立起手机线位电子地图。有了这个“法宝”,现场测量人员按照精准的定位,大大提升了复核复测效率。项目前期现场准备工作由点及面迅速铺展开来。

干净利落,也是他的标签之一。“我们同一间办公室,不论他再忙,办公桌的物品都摆放的整整齐齐,桌面干净的不像一个“工程人”的样子。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项目工程部的小李说道。可正是这看起来空荡荡的桌面却诞生了众多施工方案、组织设计、技术交底等内业资料。

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白天跑现场、看进度、查落实,晚上核图纸,写方案,做变更。苏文兴在办公室的时间越来越少。

眼下正值无砟道床施工阶段。项目部标段内无砟道床(单线)53.1公里,施工作业面长,精细化要求高。作为铺轨交接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切不可放松大意。“行百里者半九十”,他深知这一点。

“老李,现场技术员没有交代清楚吗?隧道基面距轨道中心线两侧1.4米范围内要凿毛,凿毛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75%。这段凿毛率明显不合格,返工!”

头顶安全帽,手持手电筒的他和往常一样,在各作业点检查技术落实情况。态度严厉的同时,规范要求脱口而出,很难不让人信服。

为确保无砟轨道施工的结构尺寸、各项精调指标参数合格,苏文兴和同事们一起通过反复实践、总结、验证,成功的将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布板和精调软件系统应用于现场生产。该系统负责布板,包含底座板和轨道板布设,对轨道板进行微调,以弥补施工误差。参数对全线轨道板进行了布置。外业测量过程,各个测量步骤均由软件驱动测量机器人自动测量,提高了测量效率和精度。

凭借这一系统的成功应用,他和同事获评水电十五局“典型信息化方案团队”。

说起来,今年是苏文兴参加工作的第13个年头。“水电十五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人员、水电杯测量比武优秀选手”,一路走来,荣誉满身,他对此却十分淡然。

“年轻多干点儿,没什么。何况公司平台托举着我们,更应该去做些事情,为自己,更为集体。”说着,他憨厚地笑了笑,又整理好安全帽,沿着线路朝着前方走去。

源源不断,是为奋斗;生生不息,是为青春。在莱荣高铁的建设篇章里,还有更多的党若弼、苏文兴们,他们用拼搏和汗水浇筑着属于新时代的荣耀丰碑。

年轻的伙伴们,迎着朝阳,伴着希望,展翅飞翔。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