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悠悠东去,岁月默然流淌。黄石这座老城,曾以钢铁为骨、以工业为魂。而如今,她正卸去一身刚硬,以温柔而坚定的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转身——推动这一场蜕变的,正是中国电建人深耕于此的足迹与温度。
抬头是澄澈辽阔的蓝天,云絮轻浮,一如这座城市正在舒展的新生。不远处,印着“中国电建”蓝色门头的围挡悄然矗立。
地质里施工现场,身后不满三米,就是静默了数十年的老居民楼。铝模拼接声、机器运转声与鸟鸣交错,仿佛这座城市新旧交替间的心跳。
蓦然抬头,黄色的塔吊长臂在蓝天中缓缓旋转,像巨人的手臂轻抚天空;工人们头戴明黄安全帽、身穿黄色反光马甲,在工地现场穿梭忙碌,宛若大地上跃动的光点;警示牌上的明黄底色格外醒目,无声地诉说着对生命的敬畏。
这片土地正在书写新的故事,而故事的每一页,都染上了温度鲜明的色彩。不仅仅是柔软的蓝与明亮的黄,还有一抹不容忽视的红——那是管理人员安全帽上沉稳的红色,是高悬于围栏之上写着“安全第一”的红色横幅,也是临时防护栏上那一圈圈醒目而炽热的红白相间。它们无声却坚定,是秩序,是警示,更是一份厚重的承诺。
在这片由蓝色、黄色和红色构成的工业图景中,最令人心动的,是那悄然蔓延的绿。在延安岭的边坡上,生态防护网如同大地的脉络,紧紧拥抱着新培的土壤,嫩绿的草籽正破土而出,星星点点,织就一层柔软的绒毯。
不远处,新栽的树苗挺立在春风中,枝叶虽未丰茂,却已显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翠意。
而这抹新绿的背后,是无数电建人以匠心守护的日夜。
为了延安岭地块的边坡绿化改造,团队在方案中反复甄选,他们不仅要守护山体稳定与施工安全,更致力于不惊扰一屋一瓦、一草一木。经过无数次自我推翻与重来,无数个日夜的深思与打磨,如今工地上高悬的每一块“绿牌”,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对生命、对安全沉甸甸的承诺——这一切,都是电建人以匠心守护青山与民安的见证。
塔吊的长臂缓缓停稳,夕阳像一枚熟透的柿子,挂在江天之间。工地的喧嚣渐渐沉淀,远望长江,水面倒映夕晖,鎏金般的波光,恍惚与许多年前洒在钢厂铁流上的落日如此相似。
新铺的草坪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刚刚种下的树苗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正在向这座老工业城市致以绿色的敬礼。
一位老工人凝望着眼前的江景,记忆随之回溯:“那时的黄石,是钢铁铸就的城市。火红的钢水在炉中翻腾,映亮整个夜空。我们穿着被汗水浸透的工装,在炽热中坚守,每一滴汗水都融入这座城市的钢铁脊梁。”如今,他站在新时代的建设工地旁,看着眼前的一片新绿,目光中有怀念,更有欣慰。
也许将来,会有孩子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公园里奔跑,皮鞋踏过草地沙沙作响;会有老人坐在新居阳台,手捧热茶眺望江景,看白帆从天水之际悠悠漂来。孩子们或许不会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曾有过怎样的辉煌与炽热,但黄石会记得——记得中国电建如何以技术为笔、以责任为墨,在工业余温中绘出一幅柔软而明亮的新生画卷。
江水依旧东流,城市依旧生长。而我们,中国电建人,既是这场蜕变的见证者,更是这片柔光的筑造者——以电建之名,与黄石共赴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