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漠戈壁的柳树沟大坝烈日下,到山城雾霭中的老窖溪水库晨雾里,从延安新区的夯机轰鸣声中,到祁连山麓肃南皇城的寒风里,十五年如一日,他踏过戈壁的龟裂,跋涉溪谷的泥泞,碾过新区的尘土,也踩过高原的冻土,每一步都烙印着工程人的实诚与坚韧。十五年,他如同一块浸透汗水的钢铁,在哪里扎根,哪里便生长出坚毅的模样。他就是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肃南皇城抽水蓄能建设管理营地项目党支部书记兼项目经理——李相。
与时间赛跑的“工程指挥官”
2024年8月20日,公司成功中标肃南皇城抽水蓄能建设管理营地EPC总承包部工程。这一成就的背后,凝聚了李相无数次踏遍陇原大地的实地考察,以及无数个在项目部挑灯夜战的通宵达旦。这场“陇原攻坚”,为公司续写了扎根西北的奋斗篇章。
2024年6月,随着最后一片场地平整工作的完成,肃南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正式进场施工。一支由3名先遣队员组成的先锋部队,在项目经理李相的带领下,踏上了这片海拔2260米的施工场地。
肃南皇城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北电网重要的“充电宝”。然而,高海拔、复杂地质条件和短暂的施工窗口期,使得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与时间的赛跑。“营地建设是这场赛跑的第一棒,必须赶在冬季封冻前完成基坑开挖!”这是李相在每次会议上必提的坚定誓言。
质量管控的“铁面判官”
在李相眼中,工程质量没有“差不多”,只有“刚刚好”。这一准则不仅贯穿于工程建设,更渗透到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工地上的人都知道,李相的眼睛比游标卡尺还精准。天刚蒙蒙亮,他的足迹便出现在初凝的混凝土面上,手掌贴上去轻抚,指尖划过之处,能准确说出“差两度”;钢筋焊接点他逐一敲击,“这声闷了,焊缝里有空鼓”,话音未落,手中的扳手已递了过去;模板接缝处他蹲下测量,卡尺读数精确到毫米,“再加层密封条,漏一毫米都可能成隐患”。有人嫌他太较真,他举着游标卡尺说:“你糊弄混凝土,它将来就糊弄你——咱修的是百年工程,不是搭戏台子!”后来项目获得表扬信,他将信贴在墙上,底下加了一行字:“这是混凝土给咱的回信。”
带团队的“工地导师”
工地上那抹党徽红,总比朝阳先醒。每天清晨,总能看见他第一个踏进工地,开始一天的“三查”:查安全隐患、查施工质量、查人员到岗。工人们都说:“李书记的脚步比闹钟还准,他到了,工地就醒了。”
他把党支部建在工地上,把党小组设在作业面上。每天开工前,他都会结合当天的施工任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党的政策方针。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他举着振捣棒说:“这玩意儿得把混凝土震瓷实了,就像咱学政策,得往心里震,不能浮在面上!”
在“师带徒”时,他不仅教徒弟绑钢筋,更教徒弟“干活先做人,咱建筑人,脊梁得比钢筋直”。他讲的红色故事比电视剧还抓人,讲到动情处,眼眶泛红,手里的茶杯在桌上磕出轻响。那四个新入职的年轻人,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字里行间都带着他的劲儿。
危机处理的“消防队长”
2024年9月3日,祁连山北麓遭遇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寒意裹挟着暴雨倾泻而下,工程现场的每一寸土地都在震颤。值班员砸门时,李相已披着雨衣站在走廊里——他压根没睡,听着雨声就没合眼。“红色应急响应,现在启动!”对讲机里的声音沙哑却坚定。分派任务时,他指着堤防图纸的手在抖,不是怕,是急:“多守一厘米,下游老乡就多一分底气!”转向“转移群众”的名单时,语气陡然放缓:“老乡们的户口本、药箱子都得帮忙收好,尤其那几户老人,背也要背到安置点。”拍着抢通道路负责人的肩膀,那力道能让对方直咧嘴:“天亮前路不通,我跟你们一起用手挖!”
从轰鸣的大型水电站到精致的精品房建,李相在建筑领域深耕的十五年,是一部用钢筋的坚韧与水泥的厚重浇筑而成的奋斗长卷。
如今,站在营地的高台上,李相望着远处正在崛起的高楼,手里的安全帽转着圈。十五年的钢筋水泥,早把他和这行拧成了一股绳——他的脊梁是钢,他的心思是水泥,他的眼里,永远有下一块要砌牢的砖。风掠过耳边,像在催他抬脚,他笑了,抬脚迈向工地的步子,比十五年前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