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脉的寒风,总在甘南高原的冬夜刻下凛冽印记,却吹不散皇城深处那片灯火的执拗。在甘肃张掖肃南县皇城镇的崇山之间,一座承载国家绿色能源使命的“超级充电宝”正拔地而起,而守护这份宏伟的,是十八颗如精密砝码般的身影——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试验检测中心的团队。
雪域铸盾护国器,丹心淬秤量千秋
甘南高原,寒风凛冽。在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这座承载着国家绿色能源希望的“超级充电宝”心脏地带,一支仅有18人的精干之师——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试验检测中心,正以智慧与汗水,为工程的钢筋铁骨注入坚实可靠的能量。他们是工程质量无可替代的“生命线”,更是默默守护超级工程的“质量卫士”。
团队虽小,却分工明确,凝聚成一股强大力量。两位司机与一位厨师在后方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3位年轻技术员在实践中淬火成长,成为未来的技术骨干;而技术攻坚的核心重担,则落在三位“掌舵人”的肩上:统揽全局、目光如炬的总负责人;长袖善舞、奔波一线的外部协调吉主任;心细如发、扎根实验室的核心技术张主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以最精准的数据,为这座高原上的宏伟工程筑基。
挑战前所未有。电站核心结构需要能在严酷高原环境下“长寿”的混凝土,其抗冻等级需跨越F50至F300共六个严苛台阶。2024年深冬,一场关乎工程百年根基的硬仗在试验中心悄然打响。负责人望着窗外纷飞的雪片,语气凝重:“我们作为皇城项目的检测中心,就得担起作为专业检测的责任,不能让一丝一毫的检测偏差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让工程埋下未来的隐患。”张主任带领团队扎进技术深海,面对年轻技术员小刘对冻融300次后数据稳定性的疑问,他头也不抬地回答:“咱们得把每一次的冻融质量损失率以及弹模都得精准检测,以后用到施工现场我们才放心让业主更安心。”严寒笼罩皇城,试验室的灯火自此彻夜长明。
百炼配比凝智慧,千次冻融鉴真金
攻坚之路布满荆棘,智慧与毅力是唯一的通行证。在负责人的运筹帷幄下,76组混凝土水灰比方案铺满桌面,“每组都是一次向极限的冲锋”。张主任化身实验室的“定盘星”,带领年轻骨干们投入繁重的实操:精确到克的称量、反复拌和、精心制作试件、在严寒中严格养护、记录分析海量数据……仪器嗡鸣成为实验室持久的背景音,累计成型了400多组抗压试块、50余组抗冻试块、30余组抗渗试块。每一次试块的成型与测试,都是向高原混凝土性能巅峰发起的冲锋。
混凝土耐久性能,尤其是抗冻性,成为核心关切。试验室内,模拟高原极端环境的冻融循环箱严酷运行:试块在-18℃以下冻结,5℃以上水中融化,一次循环不超过4小时。团队屏息凝神,定期检测经历F50至F300等级冻融循环后试块的质量损失和动弹性模量下降,目睹劣化混凝土的脆弱,更深刻理解了优化配合比、精选原材料的非凡意义。抗渗试验则如静默的考验,逐级增加水压,观察试块背面渗水点,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无声揭示着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的秘密,关乎大坝、隧洞、水道抗渗能力的关键。
负责人如同严苛的“技术守门人”,对每个检测参数反复推敲,层层筛选,对报告中的细微偏差绝不放过,“毫厘之差,可能就是隐患之源”。张主任则带领团队在失败、调整、再试验的循环中坚韧前行。灯火通明下的鏖战,是数据与意志的双重淬炼。
案头精研破壁垒,现场周旋架通途
当试验室在微观世界精益求精时,吉主任正常奔波在尘土飞扬的施工一线,成为连接内外的关键纽带。他是检测中心与业主、监理与水电四局、七局、十五局等施工单位之间的枢纽带,现场工况瞬息万变。负责人在办公室发现砂石骨料数据异常,立刻拨通电话给吉主任:“万良,四局现场砂石料含水率有波动,后面的配比得调整,与现场四局实验室主任罗主任协调好取样时间。”刚从现场回来的吉主任,虽满脸尘土却眼神明亮:“放心,刚敲定每两天取样一次,保证数据新鲜!”挂了电话,他又马不停蹄赶往水电四局拌合站。
现场协调如同走钢丝。吉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效的沟通艺术,一次次化解僵局,确保紧张的检测工作与飞速推进的工程进度无缝咬合。他黝黑脸庞上的风霜痕迹,是无数次现场博弈的勋章。“现场就是战场,沟通就是桥梁,这桥再险也得架通!”他的每一次“穿针引线”,都为后方的技术攻坚赢得了宝贵时间和空间。
历经四个多月、76组配比方案的艰苦卓绝,“皇城配方”终于破茧成蝶!当凝结团队心血的方案应用于施工现场,效果惊艳:强度指标屡创新高,完美满足F50至F300的抗冻要求以及强度要求,更在绝对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显著节约水泥等关键材料用量,实现了质量与成本的“双赢”。水电七局、四局、十五局的试验室主任们由衷赞叹:“这是我们见过的最科学、最经济的混凝土配比!”这声赞叹,是对检测中心最高的褒奖。
这份沉甸甸的成果,是18颗“砝码”共同校准的结晶。从负责人在数据海洋中的高屋建瓴,到张主任在试验台前的精益求精与悉心传带;从吉主任在复杂现场中的穿针引线,到每一位年轻检测员的默默付出——智慧、汗水、极端负责的态度,共同筑起了皇城电站工程质量的钢铁长城。这段历程不仅淬炼了团队在高原混凝土材料设计与验证上的顶尖技能,更深刻诠释了检测工作的核心价值:以严谨为生命线,以协作为基石,将技术精进转化为服务工程的切实力量。
在甘肃皇城这座宏伟的“超级充电宝”蓝图上,试验检测中心18位成员用行动刻下了闪亮的名字。他们虽隐于浩繁数据背后,却是当之无愧的工程“质量卫士”。他们的故事证明:守护大国重器的,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无数份于无声处、追求极致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