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一带一路”十周年】我的非洲兄弟叫“阿说”

来源:秦海实业公司 作者:王超 时间:2023-09-12 08:59 分享

翻开办公桌上的日历,9月3号,正是我两年前离开西非马里的日子。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从前,回想起在马里工作时的场景,总会有一个人映入脑海。

他叫Tidiane Sow(阿说),是我在西非马里古伊那水电站工作期间的当地翻译。四年的工程建设,在后勤工作中阿说和我一起并肩作战,我们在古伊那电站留下太多的“黄黑身影”。用他的话讲,这叫中西结合疗效好。

相识开工时

记得那时项目刚开工,员工招聘、关系协调、制度宣讲等等,一切工作千头万绪。作为一名驻外的“外国人”,身边没个翻译还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虽说项目有随行翻译,但大量的文字资料很难让翻译脱身。正在我一筹莫展,抱着《法语速成900句》硬啃的时候,一个当地黑人用广式普通话说:“嫩好啊,需要翻译吗?”

这兄弟,让我眼前一亮。要知道,在非洲确实有很多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但大多是家庭富裕或者学习优异的交流生,能来工地做翻译,且能说中国方言的黑人确属是凤毛麟角。

经过了解,他叫Tidiane Sow,为方便记忆他让大家叫他“阿说”,因为“阿”的首字母是A,易于在手机中存储查找,“说”意味着他是翻译,能说会道。

而广普,是他在广州做了8年外贸生意学来的。作为一名非洲兄弟,能在异国他乡坚守8年,做生意,学会中国话融入中国文化,不得不说这是一位聪明人更是一位能人。

相助工作间

马里古伊那水电站项目是“一带一路”沿线西非区域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在施工高峰期可提供千余位就业岗位,属地化用工比例高达81%。

面对迫切的用工需求和庞大的用工数量,要想在短时间内寻到合适人手,尤其是轻重型机械操作手、电焊工、修理工等技术工种,这对本就欠发达的非洲来说,如同大海捞针。

但工期就是命令,人力就是支撑。关键时刻,阿说和我一边跑劳动局、社保局,一边和附近村长沟通用人需求,从此以后阿说的手机便成了项目的招工热线。

俗话说“想干事的人总有办法,不干事的人总有理由”,阿说利用当地资源,通过朋友和亲戚介绍等方式,填充了部分人手需求。但相比项目需要,还有大量的技术人员缺口。

为解决这一难题,阿说又和当地职业培训部(ANPE)卡伊大区取得联系,通过外招内训、提供实习就业的方式,既解决了项目招工难的问题,又为培训部学生提供了实习就业平台。

2021年4月5日,马里ANPE卡伊大区对中国电建提供的实习就业平台和做出的社会贡献致信感谢。面对肯定和赞誉,阿说说:“这是个宝贵的机会,跟着电建能养家致富还能学到技术,我们都应该感谢电建。”

相别疫情后

2019年12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疫情对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带来严峻的考验。

都是肉体凡胎谁都担心感染,但阿说没有逃避退缩,他说“我家庭在这边,我病了可以有家人照顾,防疫工作也有我的一份责任”。朴素的话语,流露出的是真挚的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从此,古伊那防疫队伍里多了一抹黑皮肤白防护服的身影。将近40℃的高温,他每天和我们一样,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为大家搬运防疫物资、配水送饭、消杀测温……。

大疫无情,大爱无疆。穿起防护服,大家都是防疫斗士,脱掉防护服,他也是我们的一位普通兄弟。有时候大家问他热不热、怕不怕,他总是开玩笑地说“非洲人不怕热,再捂几天,我就和你们一个肤色啦”。

如今,古伊那水电站已经如期并网发电,实现了它可观的经济效益,照亮着非洲的万家灯火。阿说通过视频电话向我介绍着新家的变化——“翻盖了新房子,电也通上了,家具是从广东海运过来的,你什么时候再来马里,期待我们下个项目再见”。

下个项目,再见!

与阿说家人合影(左为阿说)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