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70周年专题

庆祝建国70周年活动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庆祝建国70周年活动专题 >> 正文

【铁军记忆】青春趟过岁月的河

来源:一公司 作者:张 多 时间:2019-09-27 11:23 分享

翻开十五局的发展史,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头砌成的营地、搭过的帐篷、用过的锤头、瓦刀等依旧历历在目,那走过的路、爬过的山、趟过的河,多少次魂牵梦绕……这些都是老一辈水电人的记忆,更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成长。

“那时,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水里还飘着羊粪蛋儿。”

“1994年参加工作,那是在青海李家峡项目,营地的墙是用土坯累成,屋顶盖着牛毛毡,大家用的水要从很远的山沟里拉回来。山沟的水里飘着羊粪蛋儿,还能看见蝌蚪和青蛙,水拉回来经过沉淀处理后,才敢饮用。”

“现在的项目,生活用自来水,喝的是纯净水,住的是楼房,每间宿舍还安了空调……这要放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已有二十多年工龄的王爱娟说道。

“那时,一个大木箱就装下了我全部的家当。”

“1995年参加工作时,走了很远的路才能到工地,被褥要自己带,一个大木箱就装下了自己所有的生活用品,带着它走南闯北,一用就是十几年。”现在已是深圳龙岗项目副经理的刘智育回忆着讲道。

大木箱对于老一辈水电人来说,那是记忆犹新。足有一米长、半米多宽,又笨又沉,需要两个人抬,但那是大家前往工地的必需品。既能当衣柜,又能当凳子,可以说是“一箱多用”。

“那时,项目只有一部座机,一年也回不了家。”

“1996年参加工作那会儿,项目部只有一部座机,打电话要申请,与家里人一年最多能通两三次电话,哪像现在还能视频见画面。”深圳龙岗项目工区主任任海亮笑着介绍道。

“那时项目进场时,基本都没有路,拿着手电走几天几夜也是常有的事。真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靠喊。那时最快速通用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车,从新疆回西安需要坐三天三夜,回趟家像‘唐僧取经’一样,很多人一年也回不了家。”

“现在好了,高铁、飞机通用了,大家也基本都能负担得起票价了,从深圳回西安,两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到,感觉项目离家也不是那么遥远了……”

“那时没有热水器,一个月不洗澡也是常事。”

“在陕西神盘公路建设时,那时项目的营地在山沟里,吃水都是问题,更别说洗澡了,也没有热水器。实在脏的受不了,只能用水简单擦洗一下。”

“记得有一次过‘三八’妇女节,项目部派车把所有女同志送到附近县城里去洗澡,可把女同志们高兴坏了。那时离项目最近的县城,也得开3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到。”任海亮回忆着说道。

“那时,日子虽然很苦,但那奋斗的岁月真的很甜!”

“那时候的大家,很多都是多面手,例如会开挖机的,还会开推土机或吊车,随便拉出一个人,技术都是杠杠的。”刘智育回忆着说道。

“那时候干活不分男女,电焊、大型机械操作中,有很多女同志像大老爷们一样,有时每天一拼就是18个小时。那时候很少有加班费,但大家都是随叫随到、指哪儿打哪儿,我那时平均每天加班8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就是240个小时,现在都怀疑那时的自己是铁打的。”任海亮回忆着说道。

“那时候的大家,很多都是子承父业,可以说是‘献完青春,献子孙’。单位就是大伙儿的家,干工程就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自己干不完的活儿就让儿女接着继续干,但要争取让孙子们过上好日子!”王爱娟回忆着说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个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牌国有企业,已一步步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水电十五局的老一辈员工们更是亲眼见证了祖国如何一步步由贫穷走向富强!历史的记忆应当铭记!祖国的明天必然更加美好!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