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读《梁家河》之随笔

来源:第四工程公司 作者:田佳 等 时间:2018-07-13 15:11 分享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对梁家河特有的情怀。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同样是陕北,同样的年龄,同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有的人在这里生活了七年,却学到了处世的大学问;有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至今依旧如故——“面朝黄土背朝天”。

1969年1月,习总书记离开北京,辗转来到了陕北一个落后而贫穷的小山村——梁家河。但他凭借着能团结、能吃苦、够“仁义”、干活“不撒奸儿”等优点很快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被大家称为“好后生”。1975年10月7日,他泪别梁家河,返清华大学读书学习。

习总书记15岁带着迷茫、彷徨来到梁家河;22岁时,充满自信且目标坚定地离开了这片黄土地。7年的时间,便如同梁家河淤泥坝中的一棵杨树扎下了根,培养了人生信念,把心留在了这里。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当梁家河的社员在批斗会上对着“管制分子”轮骂时,习总书记却选择了通情达理的处理方法,本着尊重、帮助、团结的原则,对其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这一举动,让梁家河村民对“北京娃”彻底刮目相看,也赢得了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在赵家河搞社教活动中,他完全融入村民的生活中,也更加接地气,能让妇女们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而津津有味地听讲学习。在神州河治理中,习总书记广泛的听取社员意见后斩钉截铁地说:“应该干!”习总书记在每一次干活中都是争先恐后,身先士卒,最后赢得了大家的广泛好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1974年1月10日,习总书记终于被批准入党,迎来了自己政治天空的一片光明。在他当选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后,一个惊人的计划便出炉了——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他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终于建成了大坝,为梁家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1974年7月,习总书记通过向四川“取经”,认真考虑,充分决策和艰苦努力下,建好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随后得到了迅速广泛的推广,带领延川人民实现了沼气化。

习总书记时刻想着为人民做实事,带领社员成立了铁业社、代销店,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扫盲班,一步步地改善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条件,带领他们一步步地走上小康之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梁家河的一位好书记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总书记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梁家河的打坝造田到全世界的“一带一路”,习总书记更是坚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熬过了人生最苦的七年,如“凤凰涅槃”般获得了“重生”;在陕北高原也学到了人生的大学问——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如今正带领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引领着全球踏上“一带一路”的快速发展道路!

不要小看梁家河,梁家河是值得你我都学习的地方;同样也请我们的每一位员工,不要小看每一座水库,每一座大坝,每一处工地,这里也是大有学问的地方,让你用知识摆正自己的定位,用勤劳夯实自己的基础,用汗水浇筑自己的梦想,用岁月雕刻自己的功绩!愿你我争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电建人,争做敢打敢拼、永不言弃的建设者,争做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的圆梦者!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