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职工文苑 >> 正文

深刻隽永 荡气回肠--读《梁家河》有感

来源:第四工程公司 作者:孙关林 时间:2018-07-03 09:01 分享

项目会上,我拿到了非常期待的《梁家河》。

梁家河----习总书记曾经待过七年的一个小山村,而且总书记在多种场合提起到这个小山村,这个对他历经锻炼和人生成长都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小山村。我怀着渴望和好奇一回到房间就翻开首页,一共用了四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不得不说,此书记述了习总书记上山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梁家河带领全村百姓发展的艰苦历程,以及心怀百姓的高尚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淀,以及他非常客观真实的成长过程。记述的一个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每次不是眼睛酸困真不想放下手中的书。

多日来,习总书记曾经在梁家河的故事场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已置身于故事当中,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里以吐我的观后心得,与大家分享。

浓厚质朴的亲民情怀,使人动容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了阔别了四十年的梁家河,曾经朝夕相处和并肩战斗的乡亲们热情相迎,习总书记竟然一个一个叫出他们的小名,走过每一户的门前,就能说出这是谁的家。之所以这样的亲切和熟悉,不仅仅是习总书记超凡的记忆力,更是他1975年10月离开后的四十年里,一直牵心记挂着梁家河的乡亲们。

乡亲吕侯生腿患重疾,他打给路费接到身边进行手术治疗,稍有闲暇的时间还跑到病房去陪护。客访到门上的乡亲,他请到家里并好生款待,多少次只要乡亲们来信联系,他都一一回复。不论官位多高,走到哪里,心里都装着梁家河。在车过木军塬时,一再告诉司机,车慢一些,并一走三停,车窗外这边是曾经带领乡亲们打坝造田的战场,那边是曾经砍材跋涉的山坡,每停一处就给同行的同志讲述当年的故事,并深情的看着梁家河的山山卯卯,内心里对梁家河山山水水那种依依不舍的亲情,怎能不让人为此感动,使人眼角湿润。

习总书记再访梁家河时深情地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四十多年来用行动证实了自己与梁家河乡亲们扯不断的挂念,真诚的折射出其视梁家河的乡亲们为战友、为朋友、为亲人和兄弟姐妹,几十年一成不变的高尚境界,诠释着浓厚质朴的亲民情怀。

坚韧不拔的勇气担当,使人佩服

1969年1月,习近平还是一个年仅16岁、北京大城市的青年学生就下乡来到梁家河,直到七年后的1975年10月就学离开也才只有23岁。短短的七年时间,大城市和山村梁家河巨大的客观环境差别,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随意少年到定下心要做一辈子农民的思想转变,到积极追求进取入团、入党,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这些思想转变和角色的转换,每一步的向前都折射出他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巨大勇气和魄力。

最初,作为梁家河生产队的青年劳力,习近平被分配到了农田基本建设队,承担着打坝和修梯田这种最重的体力活。干活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措施,就是直接手抓住木夯往下砸,第一天手打泡,第二天手就磨破开始流血。冬季村上要打水筑坝,冰雪还没有融化的河道里,习近平光着脚卷起裤腿,站在冰水里干活。不管多累多苦的活,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青年学生而畏惧,更没有因为活重而退缩,反而身穿旧棉袄,腰扎导火索,活脱脱一个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老农民”形象,为表自己愿意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坚定决心。村里人这样评价:“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是一个“好后生!”。

后来,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和全村的老百姓把带领发展的重担放在了他的肩上,他没有让组织和百姓失望,带领乡亲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办实事,发挥村民能人手艺搞起了铁业社、解决乡亲生活困难办起了代销店、组织一技之长的妇女创办了缝纫社、磨房和菜园。特别是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南方省份搞起了家庭沼气,既解决了生物垃圾,又提供了生活能源。他考察学习掌握了全部的技术后,回到村子建起了当时全省的首个沼气池。为增加村里的土地面积,他下决心要打造更大的水坝造田项目,挨家挨户做百姓的工作,用真情和真心换得了乡亲们的支持,使打坝造田得以实现,平坦的土地回馈了辛勤付出的梁家河百姓。现在的后人仍就享受着前人劳动的成果。

回想一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偏远闭塞落后的梁家河,要想干成一件事情是非常难的,年轻的习近平硬是以团结群众为基本,党支部凝聚为龙头,以身作则为榜样,迎难而上,不惧困难,敢于担当和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和奋发作为,在村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大事小事上,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感动梁家河百姓。更让后人肃然起敬。

尽管,这是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褒奖,但在我心里还是要给当年的支部书记习近平点赞!

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使人汗颜

当时,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时随身的三件行李中,两件都装的是书,以至于在以后的几年里,围绕他借书、听书、交换书的故事有很多。在读书学习这个过程中,他利用放羊的间隙,劳动中大伙休息的间歇,一直到收工的晚上趴到被窝里头,点着煤油灯坚持读书。为了能看上一本好书,不惜跑几十里路去借人家的书。用习近平的话讲:“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

习近平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读过的书籍有自然科学、经典名著、诗歌散文、外国文学、字典词典、杂志报纸等,一句话,只要能看到的都要看。强闻博识,上下求索。“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说。

习近平总书记讲:“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难看出一个人内生动力,是促使其行动的主因。反观自己,在读书学习、在思想上容易迁就和放松自己,并且在学习上也只注重眼前和表面的,只满足日常工作能力水平,缺乏开拓进取的担当精神,主观能动的自律意识不强。在当下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下,任由时间在手机和电脑的无聊空间里流逝。不能不说:看了习总书记读书的经历和故事,我们深感惭愧!

《梁家河》一书,记述习近平七年经历的读本,使我受益匪浅,他的很多经历和故事,都在真实的介绍着曾经的历程,不是轰轰烈烈,但是扎扎实实,不是耀目的大手笔,定是沁人肺腑的真亲流露。

梁家河----多么期盼有机会亲身感受我脑海中的场景。

 

浏览次数: